需求的强劲增长其实在二季度开始已经显现,但是价格却没有随之有明显的启动迹象。直到近期,各地价格出现连续上调。而我们发现这轮的 调价一反常态——在大部分地区龙头企业不再是价格上调的跟随者,转身成了“领头雁”。一方面是需求的持续保持强劲,另一方面确实价格上涨的时间滞后于需求增长启动,同时价格上涨的幅度又差强人意。市场为何出现了这些“反常”现象:
一是企业整个市场产能释放的担忧。2008年高速增长的的水泥投资预示了2009年会有大量新增产能投放市场,企业也为此做了相应的准备,反应在市场策略上就是普遍采用了“走量不走价“的策略。加之企业在上半年需要尽快消化前期购进的高价原材料(主要是煤炭),在产能和消化库存的压力下,企业对提价缺乏足够的信心。
二是对需求的判断存在犹豫。“金融危机“爆发后,各方先是对未来市场极为悲观,而后在政府出台大规模投资计划后,企业信心有所恢复,但是对这个投资计划的实效以及反映到对水泥消费拉动时效上存在顾虑。业界普遍预期要到下半年才会是需求的集中爆发期,在上半年只希望通过走量,较大限度的争取市场,同时保持低库存,为下半年市场启动和价格提升做准备。
根据相关价格跟踪显示,国内水泥价格从8月初开始至今已是连续8周上涨,在四季度传统销售旺季拉动,未来水泥价格可能还有进一步增长空间。
在这过程中大企业充分发挥了对市场的主导作用。近年来,随着企业实力的增强和规模的扩大,龙头企业纷纷走出了本地区域,实现了跨区域的经营。因而在对市场信息的了解上更完整和全面,对市场的动态驾驭能力增强。上半年,在华东和华南地区,企业通过对库存的成功调节,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引导了市场走向。行业巨头海螺则是充分受益于这种跨多个区域经营的模式。早期赶上高成长的华东和华南市场,实现了企业规模和实力迅速扩张和提升,“好的市场造就了好的企业”。当前在这两大传统优势市场低迷的情况下,海螺转战极具潜力的中、西部地区,据悉目前海螺的触角已涉及15个省市。在现有存量产能过剩的情况下,海螺在东部的成功之道进行适当改造,在中西部地区的水泥市场走出一条新路,“二次创业”才刚刚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