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上的高楼
夜色中的京津新城总给外来者一种魔幻般的感觉,电瓶车在空旷寂静中滑行,掠过一幢又一幢轮廓精美的临水别墅,但是这些房子没有灯光,犹如空城般死寂。偶尔出现的行人,看起来就像电影中灾难过后的幸存者。
“一期桃园、二期熙园都卖出去了,但没有业主过来住。晚上黑洞洞的,很吓人。”售楼处司机小杨说。几乎每天,他都要巡视一遍他的“领地”,这片位于潮白河畔占地达25000亩的土地,堪称亚洲最大的别墅区,开着电瓶车围着园区主干道走一圈下来,需要45分钟。
6月2日上午,在京津新城庄园1号售楼处,上千平米的大厅里只有《环球企业家》记者一人,连售楼小姐也不知身处何处。“除了周末,平时看房的人很少,现在市场不好更没人过来了。”门口的保安感叹道。
6年来,这片荒芜的盐碱地上耸立起3000座别墅 这仅是京津新城总体规划开发量的1/2 按照规划这里将有8000座别墅、一个超大型五星级酒店、亚洲最大的温泉城和大型商业中心,50万人将生活在地中海抑或北美风格的别墅内,这几乎相当于临近地级市廊坊的城市人口 整个投资将达120亿元。
合生创展的创始人朱孟依是这一切的缔造者。这位来自广东的51岁富豪建筑包工头出身,在房地产行业浸淫二十余年却不为人熟知,但其领导的合生创展集团一度在销售额和土地储备上超过了万科地产,乃至于被王石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隐形航母。
看起来朱孟依有足够的筹码来吃下这个项目。但事实上,在合生创展内部对这片盐碱地亦有过激烈讨论。“或许朱老板具有常人不具备的眼光,他看得比别人更远些。”一位前合生创展华北区高管只能这样含混地向《环球企业家》解释。
京津新城计划与天津宝坻区政府的招商冲动不无关系。宝坻在2001年提出了“135工程”的招商引资政策,即100万、300万、500万的引资计划,500万以上项目往往由区长亲自挂帅、亲自洽谈。合生创展集团号称120亿的投资,令宝坻区政府领导晕眩不已。
“宝坻区一年的财政收入仅2亿元。合生来之前,连三星级酒店都没有,朱孟依要建一个全亚洲最大的五星级酒店和温泉城,建成后将创造10000个就业岗位,这样好的事上哪找?”上述人士透露,最终在协议出让土地制度废止前的2001年,朱孟依拿到了一个低得近乎白送的土地价格:急于改变城市形象的宝坻区政府愿以每平米78元的价格将2万多亩土地双手奉上。京津新城随后成为宝坻区政府的头号工程,宝坻官员车里总是有两样东西:京津新城发展规划图和宝坻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图。
万事俱备后,朱孟依宣称他不是在盖一个楼盘,而是要造一座城,一座连接北京与天津的活力中枢,给北京乃至京津唐、环渤海经济圈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但在超低价接下京津新城后,朱发现自己必须接下土质改良和郊外造城的重担,这远超出了一个房地产商的能力范围。
而京津新城所寄予厚望的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城际铁路也数次推迟。6年过后,京津新城项目操盘手京津新城总经理郑昌立也不得不向《环球企业家》承认:政府不给配套支持,京津新城仍只是一座空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