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日起,国家工商总局发布的《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开始施行。其中,引人注目的一条规定是:具备登记注册条件的网店,依法办理工商登记注册。
这就是坊间一直热议的“网店实名制”。它如同轰轰隆隆的车轮,驶到中国目前3.84亿网民面前。2009年中国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2500亿元,较2008年翻番增长。
至昨日,这个被称在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中的标志性政策已经实施一周。那个被业内称为正式开启“实名制时代”、“办照时代”或“收税时代”的重大转折,真的到来了吗?那把被网店小老板们看作悬在头上的“利剑”,是否刺了下来?
就在人们热论“网店实名制”终于“杀”到的同时,业内人士却忆及两年前北京那次在业内引发巨大争议的“试水” 2008年,北京市工商局出台《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信息化促进条例〉,加强电子商务监督管理的意见》,要求网店经营者办理营业执照。此事曾一度引起业内极大的争议,争议焦点在于办理工商执照的费用以及可能随之而来的征税可能会扼杀正在国内蓬勃发展的电子商务。
事过两年后的今日,国家层面推出的网点新规又迎来了怎样的反应?
动态:工商执照注册应者寥寥
国内最大的网上零售平台淘宝网率先现身表明态度。“这显示国家对于电子商务的高度关注,立法体现了政府对网购发展的支持和鼓励态度。不论是对淘宝网这样的电子商务平台,还是对淘宝网1.9亿的消费者,都是一件好事。”昨日,淘宝网CFO张勇向记者表示。
他还透露,早在新规实施前,工商部门就已经开始与网站进行了沟通。6月25日,滨江区工商分局走访了淘宝网,对实名认证、交易双方信息保护等方面进行了重点检查,并实地指导网站制作工商营业执照网上标志。
事实上,部分网络交易平台已经提前实行了“实名制”。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陈智勇认为,像淘宝这样的大型网络销售平台,早已实现“实名制”。淘宝网的“三方实名认证”,不仅要求卖家提供身份证信息,还必须上传银行卡信息,并提交到网银和公安部的系统来进行验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