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官德镔花30元购买了一块长不过尺、厚不及寸、重不达三斤的“玉质黄蜡石”,找到翡翠加工点,制作了几只“黄龙玉大玉镯”。第一对镯子,以200元卖给了一个朋友。其他镯子,两年后卖到了6000元一对,“放在今天,可以卖10万元”。
官德镔说,从这几个黄龙玉镯子起步,他可以在“一天赚到过去几年才能赚到的工资”。而去年一年,他“收了1000多万元的货”。
这里隐含了一个时代的大背景。与龙陵相近的瑞丽、腾冲等地,长久以来就是缅甸翡翠进入中国庞大市场的加工、中转地。目前的珠宝市场上,标价几十万、上百万的翡翠手镯已很常见。在其背后,翡翠原料“在近10年内疯涨了上千倍都不止”。翡翠加工工艺已普及到了云南的每一个旅游景点,一些资金不足的珠宝商人开始寻找其他美玉,来延续自己的生意。
美玉
7月14日,昆明举办泛亚石博会。门内,汇集了上千家黄龙玉商家;门外,停着一些还未来得及上牌的新车,有奥迪,更多的是大型越野车。
场内的玉石商人们纷纷传说,石博会开幕头几天,已有大收藏家出手,那些淘到宝贝的龙陵人,赚到大钱后转身去买了好车,“少说也有20多辆”。
其中一辆未上牌的凌志越野车是程可家里的。事实并不全如传言,她家的车早已下单,只是在这几天提货。在北京的爱家收藏品市场、十里河奇石市场,她各有一个展厅,黄龙玉是其中的重要商品之一。程可是浙江人,她的家族在上世纪90年代就来到云南做奇石和木雕生意,并把生意做到了一个个大城市。
黄龙玉,依出产地不同,可分为籽料、草皮料、山料等。目前市场价格最高的是籽料和草皮料。流水、山风的冲刷,赋予这两类原石滋润的色彩和灵气。
程可的记忆里,“最早可以按车买,几百元能买一拖拉机的货。现在随便拉下一块就可卖几十万。奇石主要看外形。经常有人抱籽料给我表弟,几元钱一个。为搞好与村民的关系,他花钱买下后,转身再扔回苏帕河里。现在回想,扔一个,就是几万、几十万啊”。
程可的记忆,是黄龙玉商人的共同记忆。从无人要的石头开始,黄龙玉在6年时间内创造了中国玉石史上的一个涨价奇迹。
很难有人能说清楚,几千年来,为什么玉石能够对中国人产生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事实上,以硅酸盐为主要成分的各类玉石,与其他石头并无两样,但其晶莹、温润的气质,使它成了除黄金外中国最受欢迎的东西之一。“黄金有价玉无价”。玉石市场上,上世纪80年代价值几百元的和田玉籽料,目前售价均为几百万元。与之情况类似的翡翠,今年上半年的原料价格突然暴涨了三成左右。
在北京展厅内,程可卖出的最贵的一块黄龙玉大籽料,成交价为80万元。这是在2009年,对方是一个房地产商。他信风水,把这块石头摆放在客厅的正中间,以“吸纳天地之间的灵气”。
获悉对方原来喜欢翡翠后,程可当时就觉得价要少了。一年后回头看,她真是卖得太少——自2004年以来,每过3个月,黄龙玉的价钱都会上涨一大截,“现在少说也有200万”。
几乎每一周,官德镔都会接待一些各地来的朋友,陪同他们去收玉。一般而言,买玉也讲究缘分,一些人上亿元的生意可以交给别人去做,但买一块玉时会亲自上手。“这些人,大多是各地的房地产开发商、矿山老板。也有一些人不方便出来,他们会让他们的秘书来。”
人们为什么会花这么多的钱买一块石头?官德镔认为,除了真心喜爱外,很多人其实是为了保值和增值。 本新闻共 6页,当前在第 3页 1 2 3 4 5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