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份措辞严谨的治堵方案,百姓还会担心,在公开征求意见之后,公众反馈又将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到最终的方案?有关方面将会在何种意义上对待各界意见?
此外,不同利益群体,公车一方、私车一方,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普通市民,有车族、自行车族、行人各有其权益诉求,从各自角度看都很正当,治堵举措又将如何平衡不同群体的利益?
公众希望最终的方案,能够实现治堵主体各方的大致平衡,而不是牺牲某一方的利益,抑或保全特定方的利益。
-车市反应
政策预期促汽车消费井喷
记者从一位汽车经销商处了解到,昨天“治堵方案”公布后,不时有客户致电询问治堵措施是否对购车有所影响。经销商表示,由于政策公布才一天,时间较短,对汽车销售的影响暂时未能正确评估,但可以确定的是,政策公布前,一些原本准备明年购车的消费者,出于限制机动车牌照的担忧,提前订购了汽车,使得近期汽车销售量大增。
来自北京市交管局车管所的数据显示,11月22日至28日,北京新增机动车2万辆;11月29日至12月5日,北京新增机动车2.1万辆,平均日增机动车3000辆。截至12月5日,机动车保有量达到471.1万辆,净增机动车70万辆。
业内专家分析称,关于明年车辆“限量限购”的各种政策传闻,是促使年底车市销售“大爆发”的重要因素之一。
-专家观点
轨道发展为控车创造条件
长安大学教授、博导,北京市交管局原副局长段里仁认为,本次公布的“治堵方案”很好,体现了注重建设、加强管理和限制机动车的思路。在限制机动车措施中,将着力点放在了公务用车上,首次提出公务用车“零增长”,为交通拥堵现象“对症下药”。段里仁称,为控制机动车总量,必须限制集团购买力,特别是用财政方式实行控制,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即是限制集团购买力的有效方式。
对于颇受市民关注的限制私人小汽车的措施,段里仁认为,北京暂时不会采取限制牌照的方式来控制机动车总量。
随着公共交通的大力发展,特别是轨道交通的加速发展,这将为控制机动车总量创造条件,北京没有必要采用强制性的限制牌照方式来控制机动车总量。他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提高中心城区停车费用等措施,可以起到引导市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控制机动车总量的效果。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