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级医院医生可到社区多点执业
社区卫生能否取得居民的信任,一直是影响社区卫生服务利用率的重要原因。为满足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的需求,本市采取多项措施加快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如二、三级医院医生可到社区医院多点执业。
市卫生局副局长郭积勇介绍,针对没有满编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可以在空余编制内面向社会聘用符合条件的人员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担任合同制社区医生,并签订聘用合同。明确合同制社区医生承担的职责任务、聘用及解聘条件等管理要求。
合同制社区医生就是多点执业医师,他们主要来自于二、三级医院。在社区医院内,多点执业医师将与社区全科医生同工同酬,所需经费由区县财政承担。
据了解,本市还将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员延迟退休政策。根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需求和个人意愿,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卫生技术人员可采取最长延迟5年的退休政策,延迟退休人员必须在本机构或本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本区县其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此外,面向全国医疗卫生机构和普通高等医学院校,引进适合北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需要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及中级以上、年龄45岁以下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对医疗资源较为丰富的城区,在保持机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试点开展将部分二级医疗机构转为康复医疗机构。划转机构的部分人员可在身份不变的前提下,到社区卫生服务岗位工作,人员收入标准按照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相关收入标准执行。
设施配备
全市社区医院将配自助健康监测设备
本市将启动“百、千、万”社区居民健康管理工程,增强居民慢病自我管理意识。到2015年底,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选择100名社区医生进行系统的慢病诊疗、管理、效果评估等知识和技能培训,使其能够承担起对全市社区慢病管理的指导、培训和科研职责。在全市范围内组织每年不低于1000场,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等防治为主要内容的健康知识讲座。
到2015年底,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配备1万台(件)自助健康监测设备,为居民提供健康自助监测服务。自助设备的检测结果可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链接,可以使居民和医生更为全面、动态地了解居民的健康状况,有助于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
到2015年底,全市慢性病家庭保健员达到20万名,以协助专业人员在家庭和社区承担起慢病防治职责,在社区初步建立起群专结合的慢病综合管理模式。为慢病家庭免费培养家庭保健员,可以让慢病患者拥有一位24小时陪伴在身边的健康管理员,来协助医生指导、督促、帮助患者进行慢病康复。包括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1万台包括自助心电监测、血压计等在内的自助健康监测设备;为10万慢病家庭各免费培养一名家庭保健员。通过此项举措,可以增强居民对慢病的自我管理意识,实现慢病管理关口前移。
健康档案
社区个人健康档案
明年进入远郊区县
全面推广应用全市统一的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并不断完善功能。到2011年底,建立起以健康档案为基础的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信息化管理体系。搭建完成覆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互联互通的网络。建立、健全市、区两级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整合公共卫生、医疗、医保、药品等信息资源,重点推进区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立,逐步实现家庭、社区、医疗机构、公共卫生机构和管理部门健康档案信息互动和共享。
北京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卫生服务的文件要求建设覆盖城乡、适合北京市社区卫生服务管理模式和社区卫生服务特点的全市统一的社区卫生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北京市2008年开始着手建立北京市新社区卫生服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目前新社区系统已在原崇文区、原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原宣武区、顺义区、原东城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昌平区进行推广应用,计划在2010年年底前重点推进城区及在顺义区的使用,在2011年重点推进远郊区县的应用。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