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方向
降低排量、价格上限,增设油耗和排放标准的新门槛,对自主品牌小排量环保车型和新能源汽车在采购上予以优先考虑。
改革难点
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引发极大民愤,应当下大力治理。
中国政府网去年底直播了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中央纪委有关领导会上在回答记者提问时介绍:公车问题是今年中央纪委监察部要作为专项清理的一项重点工作。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最近要出台有关公车配备使用的新规定,这个规定比过去更加严格,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要下降。
记者认为,这意味着“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务车改革即将启动。这一顺应民意的改革将对公车特权和公车腐败给予最严格的制约和打击。
失败的教训
公车改革成赤裸裸的“分钱”
回顾近些年各地公车改革进行的摸索和试点,不乏失败的教训:例如,一些地方曾经把公车改革弄成赤裸裸的“分钱”,区委书记、区长每年“车补”居然高达七八万元。消息被曝光后,这种背离公车改革初衷,排排坐分果果式的“车改”被果断叫停。也有成功的经验:例如,也有的地方为了便于民众监督公车使用,推出了统一的公务车贴或公务车牌;有的地方为了鼓励公务员短途骑车办公推出了公务自行车;尤其是昆明进行的车改,力度大,办法科学,如今80%以上试点单位公务员已逐步适应改革,多选择私家车、自行车、公交车和步行来解决公务出行。
此外,在当前车改进行的过程中,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公务车在维修环节出现的维修材料投标报价缺乏执行约束力,部分维修材料利润空间偏大等新漏洞。这反映出公车改革和监督应当贯穿公车使用全流程,避免公车维修成为唐僧肉。
采购的方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