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考虑小排量环保车型
记者一直认为,按照有关部门1999年出台的文件,高档公务车采购的上限是3.0升排量和45万元车价。但十几年过去,国内车价与文件出台时相比下降了很多,因此,高档公务车的采购上限价实际上有很大的下调空间。而结合当前节能减排的背景,降低排量、价格上限,增设油耗和排放标准的新门槛,对自主品牌小排量环保车型和新能源汽车在采购上予以优先考虑,这应当是新的公车采购标准调整的核心方向。
北京市治理交通拥堵综合措施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北京市各级党政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不再增加公务用车指标。但是以网民和群众的呼声和本轮公务车改革的方向衡量,这应当只是北京市公车改革的“最低标准”。下一步,应当明确北京目前的公务车保有数量,并顺应全国公务车改革的大方向,继续降低北京市公车配备的标准和公车的总数量。
特权的号段
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公车改革的另外一大难点是如何遏制公务车成为特权车。近些年,各地一些公务车在马路上横冲直撞、耀武扬威的驾驶风格引发了极大的民愤,尤其是公交车道俨然变成了公务车道,更是应当下大力治理。记者此前调查发现,近年来全国已有十多个省区市政府取消了拥有特权的“O”牌照,这无疑也是公车改革的应有之意。但是相关部门更要意识到,公务车的“特权马甲”往往有很多种,尤其是民用号段中的某些“特权号段”,更容易因为官商混用导致特权泛滥、失控和“李鬼”横行,下一阶段亟待有关部门严加监管。
当前,各地进行的公车改革急需得到全国性的指导意见,让偏离正确方向的“变味车改”回到正轨,让卓有成效的地方车改经验尽快上升为具有可操作的全国性做法。这不但需要出台各项严格的制度保障落实,还需要在车改政策制定过程中,逐步健全各项监督、听证机制。尤其是从以往的经验看,“史上最严格”的一轮公车改革未来还要在落实环节狠抓不放,绝不能让执行环节的变通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破坏落实效果。(新华社 中国经济周刊)
公车改革三模式
{1}货币化改革
使用者:杭州 辽宁辽阳弓长岭区
办法:取消一般公务用车,按月按人发放交通补贴。杭州的补贴为300元~2600元。弓长岭区县级干部平均每月补贴6000多元(后被叫停)。这种模式能有效地减少公车数量,但关于补贴标准存在争议。
{2}集中统一管理
使用者:山东泰安
办法:将公车统一调配使用。这种模式能提高公车使用效率,但适用范围受到限制,叫车手续比较繁杂。
{3}加强管理监督
使用者:中央机关
办法:通过加强管理,不断完善管理制度,严格限制车辆编制和使用方式,压缩公车费用开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