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中国汽车市场以1800万辆的销量继续蝉联全球车市冠军,两会期间汽车自然成了引人热议的话题。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汽车产业面临深度调整的一年,“两会”的提案和议案必将透露汽车产业的调整趋势。大城市治堵、汽车相关税收改革、鼓励发展新能源汽车、规范汽车产业政策以及大力发展自主品牌等提案依然是热议的话题。
利用税收杠杆调动地方治堵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集团董事长李书福
随着北京限购令启动,许多一线城市也逐步将限购提上议程,不过李书福认为,不能用行政限制消费的方式来治堵。他认为,要真正切实解决“堵车”问题,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解决道路拥堵和停车难的积极性。
目前,我国汽车消费税按照不同车种排量的大小设置了3档税率,作为国税的一种,由汽车制造公司上缴中央财政。汽车消费税不归地方政府,地方在快速增加的汽车销量中没有获得更多收益,相反却在承担汽车保有量快速膨胀后的交通拥堵成本,需要为解决停车难、用车难等问题而耗费巨资。如果一个对政府而言获益越来越少的事情,政府当然会做出限制其发展的冲动。
李书福认为,“治堵”不应该治标不治本,不能用行政限制消费的方式来“治堵”,这也不符合我国汽车产业发展战略。建议汽车消费税在汽车上牌时由当地政府部门征收留用,让地方政府专款专用于道路建设和停车场建设等。同时,成品油消费税也应由地方政府征收留用。这样哪里的车用得多,哪里的汽车消费税就收得多;哪里的油加得多,哪里的地方财政就收得多。这样两者结合进行改革,地方就会有积极性来修路、建停车场,舒缓交通拥堵。
中国汽车“走出去”要成为国家战略
全国人大代表、长城汽车总裁王凤英
去年,我国蝉联世界第一汽车消费大国,但中国距离汽车强国依旧遥远。去年,我国汽车出口量仅有50多万辆,占总产量不足3%。不仅无法企及欧洲、日韩等汽车出口大国,也比不上作为国际车企出口基地的泰国、墨西哥等,甚至与印度、巴西等国相比也有差距。
王凤英认为,由于缺乏整体战略规划,自主品牌汽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出现不少问题。比如:出口价格相对低廉;出口车型大部分集中在低端;出口秩序缺乏行业监管;国内同类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互相压价导致利润率进一步降低;人民币不断升值给企业造成巨大压力。加之一些国家贸易保护,在关税、技术、认证方面设置了一些壁垒,增加了我国汽车出口的难度。
她认为,在全球汽车产业竞争中,中国,必须在全球打响“中国车”的整体品牌。而这需要国家从产业政策引导和配套环境建设方面,给予企业以方向上的指导和对应的鼓励支持。王凤英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制订国家级“中国车”强制认证体系,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认证体系,形成强制标准,自主品牌必须在多个方面提升自身实力和产品品质,才能通过并获得“中国车”的称号。适当引导和鼓励国内汽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和海外收购,给予必要的融资支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