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价格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企业用在了广告等营销推广方面,部分日化产品的广告和促销员等营销费用甚至占据成本的50%~60%,而且营销广告费用每年都在增长,这给了企业很大的成本压力。”林岳说。以央视为例,在频道资源没有很大变化的情况下,2010年广告招标突破109亿元后,2011年其黄金时段招标金额达到126亿元,连续两年保持近20%的增幅。 AC尼尔森调查显示,2010年中国广告投放排名前三的分别为宝洁、欧莱雅和联合利华。美国市场研究公司KantarMedia的最新数据也显示,宝洁连续第八年成为支出最高的广告主,2010年该公司的广告支出为31亿美元,比2009年增长17.7%。 宝洁于2010年8月3日公布的2010财年第四季度及2010财年年报显示,2010年度净销售额增加3%至789亿美元,销售额增长4%。其中在亚洲和中欧及东欧、中东、非洲地区都出现了高个位数的增长。营业利润率增加了30个基点,这主要得益于毛利润的增加,但大部分被较高的销售总务管理支出所抵消。 “日化企业是不会削减广告费用的,”林岳表示,“因为减少广告的后果就是减少曝光率,然后很快会被其他品牌所替代,市场占有率减低。”他说,中国市场上消费者品牌忠诚度较低,所以日化企业就需要持续增加广告费用来维持高曝光率。而对跨国公司来说,涨价带来的风险显然比减少曝光率带来的风险小得多,更何况涨价的成本可以转移到消费者身上。 而针对日化巨头的集中涨价,有网民如此表示:“民族日化企业不是被挤垮,就是被卖给老外了,现在自然是人家说了算。” 中小企业搭车涨价 对于宝洁、联合利华、立白、纳爱斯等日化用品集体涨价,另一个质疑是,他们是如何做到“不约而同”的?因为在此前的3月3日,西班牙政府反垄断机构国家竞争委员会公布的报告称,法国欧莱雅公司、美国宝洁公司、德国汉高集团等8家化妆品制造商共同操纵价格形成垄断,将对它们处以总共5000万欧元(约合6980万美元)罚款。 但曾锡文表示,中国的日化用品市场上并不存在日化用品公司联合涨价一说:“日化行业有跨国公司,也有不少民营企业,是个充分竞争的行业,不同厂家的产品和品牌非常丰富,消费者选择范围非常广泛。” 不过事实是,上海财经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教授晁钢令说:“一旦这些日化巨头的产品涨价,只要涨得不离谱,消费者一般不得不接受;即便是物价监管部门,只要涨价幅度在被认定的合理范围内,并且有合理的涨价原因,一般而言,也无法干预。” 而对于日化巨头来说,即使有些消费者会因此选择国产品牌或者中小企业品牌的产品,在跨国公司看来这只是涨价的“阵痛”。从长远来看,由于原材料的压力,如果这些中小企业不涨价,就没有足够的利润来做广告营销,没有足够的市场曝光率,不能促进销售额的上升,就容易陷入恶性循环,并最终被市场淘汰。所以大多数时候,这些中小企业也不得不跟风涨价。 广州一家中型日化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该企业创业初期就曾花高价请明星代言,日化企业激烈竞争的生长环境决定了企业必须重视营销推广,“我们的成本压力更大,如果不跟着这些大企业一起涨价,反而自己设定涨价时间和幅度,根本无法达成目标,还会被淘汰。” 日化专家冯建军表示,对于存在“被动提价”可能性的本土企业而言,在外资占据七成市场的格局下,营销压力的确大过成本压力,不过企业还是应该通过多做不同品类、延伸产品线、投放新产品、换新包装等方式加大与消费者接触面来提高销售额。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