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企业因“山寨”产品侵蚀,每年损失上百亿元
电动车“傍名牌”样本调查
作者:顾红芳本报记者刘凌林/文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傍名牌行为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但目前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傍名牌行为的处罚力度非常有限。业内人士分析指出,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傍名牌”行为的惩处力度不够,使得商标侵权人的违法成本与其所得利益不成比例,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商标侵权人为获取高额利润“前赴后继”。 王利博制图
上百个模仿“新日”的电动车“品牌”在各地相继被发现,令江苏新日电动车公司(以下简称“新日电动车”)品牌部经理陈开亚“很不爽”。“我们公司每年的品牌、市场推广费用都上亿元,而假冒者根本不用花什么投入,通过傍我们的牌子可以轻易获得市场‘认可’。”陈开亚5月6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陈开亚介绍,由于消费者维权意识淡薄、诚信缺失以及地方保护等原因,打假难度大,很多山寨品牌至今仍然“逍遥法外”。虽然新日电动车专门聘请了两家律师事务所来处理各种侵权案件,但仍然“应接不暇”,新日电动车每年用在市场监控和维权打假的费用都在100万元以上。“再不打假,就会出现‘假新日’满街跑,‘真新日’已经没有了的结果。”陈开亚告诉记者,“更让我们担心的是,消费者买了傍名牌产品后一旦出问题,很容易认为是真品牌的问题,造成对真品牌信誉度的伤害。”
本报记者通过在江苏省无锡市采访发现,在电动车这个新兴行业,“傍名牌”现象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山寨电动车:自抬身价两三成
“小品牌卖不出好价钱。”一位吴姓店老板告诉记者,而这些跟知名品牌“沾光”的电动车,比其他牌子的电动车销量要好不少。记者还注意到,傍了“名牌”的电动车普遍叫价也要比普通电动车高出20%—30%。
5月初的无锡,大小街道的非机动车道上,各种型号、品牌的电动车自由穿梭。在无锡,电动车不仅成百姓喜欢的出行工具,也成为当地支柱产业之一。
在无锡市内总共有大大小小电动车整车生产企业300余家,其中80%企业都集中在锡山区,产业集群初具规模。本报记者从无锡市锡山区了解到,目前该区拥有500多家电动车企业,其中整车企业250多家,配套企业300多家,年产量达到500多万辆,占到全国电动车产量的1/4。
电动车是个新兴产业,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年产量不足5万辆,到2010年发展到年产量近3000万辆。主要生产地集中在天津、无锡、浙江等三地。
这些电动车企业规模不一,有的是年产值几十个亿的集团公司,有的只是作坊式的小工厂。无锡市锡山区工商局有关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查桥镇一条叫吼山的道路拓宽,就让很多电动车厂不得不停产或改行。
有些企业小到只有自己的生产许可证等证照,没有固定的生产厂房,被称为“口袋”企业,锡山区工商局监督科孙科长告诉本报记者,在锡山区有不少这样的“口袋”电动车企业。
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当地电动车企业发展两极分化明显,龙头骨干企业持续发展,中型企业维持现状、略有增长,小规模企业困难重重、难以为继。一些小电动车企业由于业务、质量、市场、信誉等各方面因素,很多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激烈的市场竞争,让一些小企业铤而走险,偷偷生产,希望通过傍名牌、“抱大腿”方式获得市场份额。“傍名牌”成为很多小企业快速打开市场而采用的一个常用手段。
实际上,大多“山寨电动车”都是拼装的,到了经销商那里才贴上那些仿冒的标识。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电动车经销商告诉本报记者,由于电动车行业门槛低,市场竞争激烈,利润空间已经很小,而且电动车的配件价格非常透明,每辆电动车的成本基本相当,要想卖得好,就靠牌子硬不硬了。“不出锡山区就可采购到组装一辆整车所需的所有零部件。”孙科长说。
在无锡永乐路上,在不到300米长的街道两边就有5家电动车专卖店。本报记者走进几家店面发现,有的品牌名称与一些知名的汽车品牌联系在一起。“小品牌卖不出好价钱。”一位吴姓店老板告诉记者,而这些跟知名品牌“沾光”的电动车,比其他牌子的电动车销量要好不少。记者还注意到,傍了“名牌”的电动车普遍叫价也要比普通电动车高出20%—30%。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