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上述观点存在很大问题。在我国现行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中,“原油价格”只是参考国际原油,而没有参考国内原油价格。数据显示,2010年我国石油45%来自国内自产。在国内,国家赋予“两桶油”垄断开采的权力,两巨头只要向国家支付较低的资源税就可以拿到属于全民所有的油气资源,这导致了国内原油成本远远低于国际原油成本。
中石化2010年年报数据也显示,该公司在上游80%的利润来自于中国境内。因此,如果仅仅以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来衡量炼厂是否亏本,而不公开国内原油成本,这本身就是很荒谬的,由此以炼厂亏损为由搞“销控”也完全站不住脚。
成品油批发价采用协议定价,政府难以监控
我国实行的是成品油零售价和批发价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的体制。在成品油批发价方面,根据2008年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联合发布的《关于民营成品油企业经营有关问题的通知》内容显示:“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公司对民营批发企业供应的成品油价格,由双方在按国家规定确定的实际零售价格基础上倒扣5.5~7.0%之间协商确定;中石油、中石化两集团公司供系统外零售加油站的成品油批发价格,继续执行国家规定的按实际零售价倒扣不低于4.5%的规定,合理定价。”
但是,有关专家早就指出,由于零售价可以监控,定价易于执行,而批发价难以监控,往往由炼油厂和销售企业协议,而炼油厂绝大多数属于中石油、中石化两家公司,批发价的协议定价其实就是垄断企业定价。
“两桶油”能够操控油价,根源在于其对石油资源的垄断
在我国,近80%油源掌握在“两桶油”手中
“两桶油”之所以能够操控石油的批发价格,关键在于其垄断地位。从1992年起都1998年,我国石油市场一直是一个自由竞争的市场,国内存在数量庞大的炼油厂和加油站,彼此充分竞争。当时我国的原油进口量也不大,成品油价格一直处于低位。
但是,到了1998年,国家逐步将石油产业链上的主要经营权“特许”给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两家企业。随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一方面清理和整顿地方小炼油厂;另一方面赋予两大集团批发专营权、零售专营权。
此后,尽管根据加入世贸组织的承诺,我国先后于2004年和2006年先后放开了成品油的零售和批发市场,但是,民营油企业并没有因为市场的放开而日子好过。据不完全统计,由于近80%油源掌握在“两桶油”手中,民营油企的发展便不得不看人脸色。因此,每次“油荒”,便有大批的民营油企“被惜售”,甚至倒闭。
“两桶油”的石油垄断使得民营油企只能受制于人
在我国,原油的进口权掌控在中石油、中石化等5大央企手中。自2002年起,尽管国家允许非国营贸易企业从事部分数量原油的进口,并逐年增加配额。但存在一个怪现象是:一方面,民企的进口原油不能直接进入市场流通,只能交给“两桶油”进行加工;另一方面,民营炼化企业无法享有原油进口权,只能采购国有企业的进口原油。
政策对于民营油企整合上下游资源的限制以及“两桶油”的垄断地位,使得民营加油站只能受制于人。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国共有加油站95571家,其中民营加油站44005家,约占全国总数的46%。但是,油荒一旦大面积发生,没有掌握油源的民营加油站往往会首当其冲成为受害者。
结语:民营加油站闹油荒不是因为缺油,而是因为“两桶油”实行“销控” 在现行价格机制下,“两桶油”操控了成品油定价权,靠行政垄断使得民营加油站只能受制于人。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