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背后标准缺失
目前国内的二手奢侈品零售门店,其采用的售卖方式主要有三种:回购、寄售、换购。
作为最早发迹者之一的米兰站,其全部产品采用回购。米兰站创始人姚君达曾如此解释这种经营方式:独家买断的售前、售后服务,更迎合消费者的购物心理和购物需求。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买断对企业资金需求量大,人员水平要求高,同时风险比较大。但另一方面买断又是得利最高的,因为回购的奢侈品所有权已经转移,所以和卖家的纠纷很少。
对于大多数资金实力有限的新入的中小零售商,“寄售”还是主要的合作模式,这也是国内二手奢侈品零售市场最为广泛的售卖方式。不少消费者也比较愿意选择寄售的方式,因为寄售的价格比回购的价格高,包出手以后,只要支付给二手店一定的费用即可。
当然情况也有例外。比如米兰名站则是三种方式兼有,而寺库之前一直做回购和寄售,最近则开始尝试做一些买断。
“我们操作买断非常谨慎,因为必须保证一定的利润空间。产品品牌、款式、颜色、新旧程度都会格外重视。”寺库首席鉴定师李日美称。
自由交易、协商议价是二手奢侈品运营模式中最突出的两个特点。在二手奢侈品零售店V2的店主林涛看来,中国的二手奢侈品市场已经崛起,但是没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很让他头痛。
“没有明文规定该卖多少,我们只是跟顾客协商一个价位。”他担心,如果行业规模扩大,会引来不正当的竞争。
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婷最近就在做一项奢侈品购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二手奢侈品购买中,“产品真伪”和“售后服务”最受消费者关注,其中前者更受关注。目前,在国内的二手奢侈品店里,鉴定师基本上就是店主自己,鉴定产品完全凭经验,而国内也没有“奢侈品鉴定师”这样相应的职业技能培训和认证。
没有规范的从业资格人员很可能成为制约这个行业发展的瓶颈。一家店主就抱怨:“一直想要开分店或者是满足想要加盟者的要求,但是因为缺乏鉴定师而不敢,怕影响了品质。”
在采访中,有大的店铺坦言自己早期运营中因为经验不足也曾收到过假货,但是后来都“自行销毁”了。是否所有的公司面对这种情况都能有如此自律和底线,恐怕很难定论。
“我们鉴定的东西拿到另一家店可能不会被认可,或者专柜完全可能说是假货。”一位鉴定师称,对于二手奢侈品的鉴定,目前各公司都自行一套标准,其鉴定程度也完全取决于鉴定人员的业务能力高低,“缺乏一个有公信力的行业标准。”
周婷担心,在目前的混乱竞争下,企业都去拼价格,而低价则会很容易让假货盛行,这样一来最终利益受损的是整个行业。“要让整个产业链条化、规范化,才能健康有序的发展。”她认为,眼下二手奢侈品流通企业需要抱团促进行业法规的出台,进行统一的职能培训和人才培养,同时还要和上游的奢侈品品牌搞好关系。
确实有企业在进行类似的努力。寺库创始人兼CEO李日学表示,寺库正在和全国寄卖工作委员会一同商讨相关的行业规范事宜。目前寺库和一些企业代表提交了相关意见书,希望能就行业服务、货品的初步鉴定技术等进行规范化和标准化。
案例
寺库:卖的是客户体验
Vivian登录寺库网站,输入个人账号后,页面上很快显示出她正在这家网站上寄卖的几款包包的详情:爱马仕Birkin标价12万、巴宝莉某款七成新包3600元、还有古琦的包……
自从发现了这家名为寺库的奢侈品流通网站以后,Vivian为自己的二手品牌包寻找到一个归宿:“很多品牌包能够卖到原价的1/3,有些限量款更是价格不菲。”对于售出的包包,寺库每笔交易收取10%的佣金。
Vivian所使用的正是寺库新推出一项名为“在线寄卖”的新业务。“用户有奢侈品想寄卖,可自行拍照,直接传到寺库的后台,鉴定师在线辨别产品。一旦通过鉴定,用户就可以直接在线寄售。”寺库CEO李日学解释。
不过,即便如此,物品仍需发货到寺库门店进行消毒清洁处理,再次确认真伪后,邮寄给寄售者。如果有其他用户拍下产品,则由寄售者直接发货。
换句话来说,Vivian在线上看到的那几款自己出售的包,此刻很可能正在线下门店同步陈列。网络的作用在于扩大货品的人群接触面积,促进交易的快速进行。李日学称,在线寄卖服务推出以后,消费者反映不错。
线上业务只是寺库整体战略的一个部分。对于寺库来说,其志在打造的是二手品牌包的一条龙服务。以寺库在北京金宝街新开业的体验店为例,这家店面积1100平方米,气派豪华,产品包括路易威登、古驰、普拉达、巴宝莉等名牌的手提包、皮带、太阳镜、钟表等。记者发现:体验店里共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鉴定大厅、售卖区、售后服务中心。“三个连接紧密的部分组成了一套完整的流程。”寺库运营部门人士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