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寄卖行业鉴定人才匮乏、导致货品真伪难辨的问题,寺库则从成立之初就一直在尝试解决。李日学称,寺库很早就设立了自己的鉴定中心,如今Secoo寺库奢侈品鉴定技术中心拥有国家资深鉴定专家5名,国家鉴定估价师7名,鉴定估价员18名。在寺库的鉴定团队里,还进行了奢侈品皮具、腕表、珠宝、艺术品等专业细分。下一步,寺库可能涉足游艇、私人飞机、跑车等新业务,届时仍会以专业鉴定估价等团队做支撑。
不仅如此,寺库还与对外经贸大学成立奢侈品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培养职业鉴定师。李日学说,不久前,寺库还从日本的一家同行公司处“挖”过来三位专家,其中两名是鉴定师,一位负责销售。
“他们除了给寺库带来了鉴定技术上的帮助,还在管理流程上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李日学称,以前寺库做鉴定,对于上门寄卖的客人往往由一个评估员从头到尾服务到底。后来才发现,这样的工作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鉴定产品的复核率比例高。
现在寺库的做法是:对于上门的客人先让评估助理登记、填协议、进行初步评估,然后评估师进行二次鉴定,高级评估师还要进行三次鉴定。产品入库以后,由后续评估师还会进行最后的复核。在寺库体验店,这样的鉴定团队共有四组,每个组3个人,外加三位首席鉴定师。
“对于寺库来说,现在鉴定技术不是问题,重要的是系统和管理流程的改进。”李日学称。
今年7月,寺库获得了IDG千万美元的投资,这轮融资将主要用于一线城市的奢侈品交流体验实体店库会所建设和网上鉴定系统的打造。李日学称,下一步将加快实体店体验中心的扩张步伐,并加重直营比例。
而寺库北京金宝街店的风格和功能区形式将成为未来寺库体验店的样本店。换言之,未来寺库的所有体验店都将设有鉴定大厅、售卖区、售卖服务处三个功能区。在李日学的构想中,顾客来到寺库的体验店,可以坐在高档包房内,喝着咖啡,用ipad看自己心仪的包包,而寺库店员则会适时送上顾客挑选好的包包。
“奢侈品消费的体验非常重要。我们时刻告诉自己:不能像卖白菜一样卖奢侈品。”寺库首席鉴定师李日美说。
观察
社交活动助力新消费
从理论上讲,作为奢侈品牌的变相经营者,米兰站成功地开创了一种商业模式。
在“M”型社会结构下,中产阶级被认为是消费能力“掉下来”的一群人,但他们对名牌又有着特别的偏好。所以在需求和消费能力不大匹配的情况下,二手奢侈品零售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消费需求。
可以预见,这一商业模式在今后的市场上还将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尽管如此,关于二手品牌包的流通,仍然有几个具体的操作环节存在商榷空间:
整体来看,现在国内二手品牌包零售企业还处于卖产品、拼价格阶段,是一种相对粗放的经营方式。而二手奢侈品流通圣地日本,则更多是通过二手产品带动服务,产品在此承担的角色只是一个载体。
在日本的二手品牌流通领域,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如今已经形成一个完全的产业体系:包括鉴定服务、售后服务、与客户的互动和活动、客户关系维护等等。
对外经贸大学奢侈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周婷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日本的二手品牌店大多能够提供良好的客户服务和体验,侧重客户关系维护,二手包的交易已经成功被转换成一种社交消费。
众所周知,在亚洲人的文化氛围中,二手往往意味着陈旧和不好。一个人如果出售用过的二手产品,则往往会被认为财务状况不佳,购买者亦会感觉没面子。
怎么巧妙地破解这种心理障碍,让二手包自然而然地为消费者所接受,变成前面提及的一种社交消费,日本企业可谓想了不少办法。
私人聚会就是方式之一。日本二手品牌零售商大多会在高档会所举行一些5人左右范围的高端小型聚会,邀请有售卖需求的客人参加。每次聚会都会设定一个主题,而换包活动则潜移默化植入了活动当中。
“以社交活动来突破,原本普通的交易变成了一种惺惺相惜的交换和赏鉴,让买卖变成一件很美好的事情,而商家不仅顺利地完成了交易,还积累了良好的客户资源。”周婷评价到。
此外,整个行业目前缺乏统一的从业标准和监管准则,这也需要引起警惕。没有门槛就意味着无序进入,而无序的结果就是整个市场被扰乱、未来被透支。
要知道在日本,大型二手奢侈品流通商和国际奢侈品品牌大多维持相当友好的合作关系,后者甚至还会为前者提供很多产品鉴定方面的服务支持和帮助。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