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1便利店即将在上海和北京放开加盟的消息,犹如给中国便利店市场注入一剂兴奋剂。业内人士在讨论7-11便利店放开对整个市场影响的同时,7-11上海、北京相关负责人却向网易财经表示:“暂时不放开加盟。”
据了解,7-11目前在华已经拥有将近千家门店,并且从今年10月开始在深圳联手顺丰快递跨界物流。这家发源于美国、后被日本伊藤洋华堂收归囊中的企业,有着日企典型的低调行事风格,但是欲说还休的中国加盟之路,推进不畅或是症结所在。
虽然北京7-11营收逐年几乎翻番,但是净利润却连年仅仅徘徊在百万左右水平。譬如2010年全年营收2.74亿元,净利润仅456万;而今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到2.73个亿,但净利润仅16万元。业内专家表示,这背后的逻辑,是营收都拿去投入门店复制、系统升级。
放开加盟的传闻四起
“我现在打工的这个店就是加盟的,不过加盟只对内部开放。有不少人到7-11工作都是为日后能够加盟打基础,我也这么想”,对北京7-11便利店年轻的店员晓雯(化名)来说,从收银员做起只是为升至店长、积累三年以上店长经验达到北京7-11的加盟资格做准备。
这个为梦想打拼的年轻人所不知道的是,北京7-11对外放开加盟的消息已在坊间流传的沸沸扬扬。而同样被流传将要放开加盟的,是上海7-11。
这件事,显然没有那么简单。北京和上海,作为7-11在中国大陆的主战区部分,虽然经营主体并不一致,但在放开加盟一事上都保持着同样的低调和谨慎。
“尽管我们到现在都没有放开加盟,但是从2007年就开始有专人负责这个事情”,负责北京7-11特许经营事务的刘越对坊间的传闻有点无奈,“不知道消息是从哪来的,连加盟费用都说的有鼻子有眼”。
被公司员工们称作“元老级人物”的刘越,从7-11在2004年进入北京伊始,就开始承担相关的特许经营工作,在公司与商务部间斡旋。负责北京7-11运营的,是由日本7-11控股的柒-拾壹(北京)有限公司,早在2006年就顺利拿到首张外资在京开展特许经营业务的批文。
7年经营,北京7-11却至今只有不过不过120多家门店。而刚刚耕耘两年的上海市场,已经在今年11月11日刚过“百店庆”。
运营上海7-11的,是享有7-11在台湾永久经营权的统一超商。其企划总监黎家豪告诉网易财经,“最近总有人问到我关于放开加盟的事,但是目前我们上海7-11在这件事上没有一个具体的时间表,只是拿出两家门店以委托加盟形式试运营,视运营效果来决定是否放开加盟。”
他表示,国家政策对特许加盟企业有两年以上盈利的要求,所以在2009年才进入上海的7-11,在放开加盟的时间上不会太快。
据了解,不同于特许加盟者的自备物业,委托加盟是指7-11将自有门店委托给加盟者经营。
在大陆7-11,早已经放开加盟的华南片区即采用委托加盟方式。香港怡和集团旗下的牛奶国际有限公司,掌握着7-11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及广东省的经营权,至2010年底已在整个广东省拥有超过650家便利店。
此外,7-11在2009年4月进入天津至今年11月有14家门店,而在2011年3月进入的成都市场目前则在全力复制门店中。
加盟难以推进 盈利尚需时日
北京地区为了加盟7-11而从基层店员做起的无数“晓雯”们,显然昭示着,7-11特许加盟的放开与否,主动权掌握在它自己手中。面对加盟这一也许是扩张的最快方式,7-11却屡屡推拒了这个选择。
推拒的原因,显然不是盈利水平不佳。今年11月的连锁业会议上,北京7-11总经理内田慎治以日本人特有的谨慎语气,说出北京7-11的百余家门店“平均年销售额600万元,来客数42万人次,平均毛利率32%。”对盼着攒够加盟条件的晓雯而言,表达北京7-11盈利水准的是更为朴素和直接的方式,“跟我们老板一样,可能一年就赚回来了”。
相比由香港牛奶集团经营7-11早就放开加盟的爽利,北京7-11的加盟之路显得尤为艰辛。
这也许与北京7-11的运营主体较为复杂的股权构成有脱不开的关系。北京7-11,由7-11日本、北京王府井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中国糖业酒类集团三方分别持有65%、25%、10%的股权,注册资本高达3500万美元。对北京7-11具有绝对掌控力的,正是全球7-11正牌东家伊藤洋华堂旗下的7-11日本。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