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持有北京7-11的25%股权的王府井财报,自2008年首度实现盈利以来,北京7-11营收逐年几乎翻番,但是净利润却连年仅仅徘徊在百万左右水平。譬如2010年全年营收2.74亿元,净利润仅456万;而今年仅上半年,营收就达到2.73个亿,但净利润仅16万元。
北京邑零售商管理咨询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刘晖向网易财经表示,这背后的逻辑,是营收都拿去投入门店复制、系统升级。若放开加盟,也许就是成本高企、金融环境紧张所致。
但无论是刘越还是黎家豪,都表示“背靠大树好乘凉”的7-11在资金上无压力,不会因为成本问题放开加盟。
而财报显示,巨额的投入,不菲的收入,得利却不值一提,放开加盟对北京7-11股东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诱惑。放开加盟,意味着节约开店成本,更意味着巨额的加盟费收入。但是7-11日本扩张谨慎再谨慎的态度,显然在北京7-11身上得到继承,其绝对的掌控力在加盟一事上也显示的无以复加。
对于北京7-11推进加盟一事,刘越委婉的表示,“作为个人,不好去说什么”。
本土企业的7-11阴影
对于大多数都徘徊在25%这一维持门店正常运转的毛利率的本土便利店来说,从日本舶来的7-11像是一条鲶鱼,时时威胁其生存环境,让其不得不加快脚步升级。
每一次7-11放开加盟消息的传递,更给中国的便利店企业们带来一阵寒意。此次的坊间传言只是一场镜花水月,但仍刺激了本土便利店的神经。物美便利店负责人郑伯东就曾表示,明年将大幅提高速食和鲜食的结构。京客隆一位负责人则坦言,7-11开放加盟将对便利店的市场格局产生影响。由于之前京客隆便利店加盟较为注重加盟费,而在管理方面比较松散,给京客隆品牌带来一定影响。
上海7-11的日销售额是全家便利的2倍,是罗森的2.5倍,是当地本土便利店的3倍。严酷的数字对比下,中国便利店产业的升级,显得尤其的迫切。中国连锁协会秘书长裴亮曾向网易财经表示,在便利店业态上,中国本土企业和外资企业差距何止十年。
在该业态上,业内人士普遍的看法是,“便利店的水,深得很”,背后一定要大企业撑腰,要有一套完善的物流-供应链体系。7-11在加盟比例达到99%的日本,以及加盟比例达到85%以上的台湾,其都曾一度亏损,几十年的时光使其达成现在较为完善的体系。
正转折7-11命运的,是一个名为铃木敏文的日本人。事实上,7-11的前身是创于1927年、主业为卖冰块的美国南方公司,生意做得不温不火。铃木在1973年引入7-11至日本,并在7-11老东家盲目扩张导致亏损后一举实现控股,对其进行不断的升级和改造,实现。
如今,走进任何一家7-11中国门店,除了极具日本特色的精致布局,店内的米饭炒菜、皮蛋瘦肉粥、包子馒头乃至糯米鸡都呈现出浓郁的中国特色。在实现本土化上,业界往往以7-11作为范本。
但是模仿7-11,显然不是中国便利店的出路。譬如以成都为据点的WOWO便利店,在创业之初就全面模仿7-11,从门店装修到品类摆设。或许表面的7-11只需不到48小时就能模仿完毕,但是7-11花费千万美元构建的完善后台,却是WOWO无法突破的瓶颈。
扎根一线城市的7-11,由于开店成本高,所依附的区域消费力较强,且由于代理区域限制掣肘发展,其在二、三线城市的发展受限已是共识。
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向网易财经表示,内资便利店的最大优势是地盘优势,还有就是成本相对比较低。7-11瞄准消费能力强的区域,定位并不雷同的国内便利店其实仍然有市场。
事实上,中国的便利店市场无疑是广阔的,来自欧睿信息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便利店销售总额有望从2010年的361亿元人民币增至636亿元人民币。
而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介入便利店,包括物流巨头顺丰,尽管其公关部门一再对网易财经强调,目前在深圳取件点开设的二十余家便利店,只是尝试。但是无论是物流与供应链方面,还是零售界方面的人士,都向网易财经表示,作为物流巨头顺丰有天然的竞争优势,这类跨界在商业上是一件好事。
周勇说,“不要跟风学7-11,越学越危险,你学得越像,越符合他们的开店要求,你就越有可能被他们吃掉。”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