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食品乱象根源就是缺乏监管,也就是市场没有正规的游戏规则。”中国保健协会保健品市场工作委员会秘书长王大宏告诉21世纪网。
从中华鳖精事件开始,再到三株口服液、核酸风波等,中国保健行业的消费刚性和风险与日俱增。经过上20世纪80年代中期大规模的草根野蛮生长,如今信誉危机接连不断,行业经历了一波过山车行情。
在此前不久的“螺旋藻涉铅”事件中,国家食药监局(SFDA)对两次片剂检验不一致的结果引起了公众的质疑。此后4月10日,广州工商在白云区偏僻仓库里查获产值过亿的保健品造假窝点, 4月11日,国家食药监局要求查处富来森胶囊等11种假冒保健食品,中国保健食品行业的之乱成为了不争的事实。
在此背后,对国家推行的“蓝帽”审批制度和保健食品安全底线的反思也许更能引人深究。
保健食品OEM:合法批号买卖猖獗
有保健行业相关人士对21世纪网介绍,保健食品从申报到取得中国保健食品监管“蓝帽”标志,要经历准备申报材料、样品生产、试制现场核查、样品送检和专家审评“五阶段”。
在商超琳琅满目的保健食品中,冒牌的“水苏糖”、左旋肉碱胶囊、DHA鱼油等产品是如何走上餐桌的?为了摸清OEM(代工)贴牌生意中的利益猫腻,21世纪网以进口保健食品代理商的名义,与国内某贴牌厂商进行了口服胶原蛋白口服液OEM业务接洽。
“客户只需自带品牌,我方可提供包装材料,包括配方、产品加工及三证等。”该公司的胶原蛋白口服液经理陈小姐称,“你可以先提供我方一份产品的市场推广方案,我们根据你的产品,从品牌定位,策划到化妆品的研发、生产、制作进行包装,‘缔造’出新的知名品牌。”
当问及如何办理产品审核资质证明时,该人士透露,“由于健字号审批流程起码需要走2年,因此我们OEM代加工的企业只能提供QS食字文号。”
事实上,据21世纪网了解,由于《保健食品监督管理条例》尚未出台,套号生产仍是监管的灰色地带。
“这是否意味着代工的OEM产品只能在商超流通,而不能进入药房等终端渠道?”面对疑惑,该人士给予了肯定的回答,但表示“公司有资源可帮客户提供包括个性配方,申报文号和市场策划的一条龙服务。”
21世纪网了解到,这家名为 “海南英赛德信息系统有限公司”的保健品OEM加工厂家,宣称拥有“中国最大的保健品制造基地”,目前在上海、天津各自拥有食品饮料和保健产品的加工基地。并称,“十多条生产线均通过了国家GMP认证以及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如何保证你们提供的OEM产品是符合国家质量控制体系的?”该人士称,“你放心好了,我们天龙药业是我们的集团公司,做主营口服液、片剂、胶囊剂的OEM/ODM出口加工,已经超过十多年经验。”
工商资料显示,这家实际注册资本仅为10万元,标榜企业性质属国有企业。不过,21世纪网从该负责人口中得知,实际上这家OEM厂商是民企,在沟通中还不断自豪地向记者介绍“骄人”的成功案例。
“你只需有一个工商审批的品牌,我们就可以提供任何独特配方的OEM产品,这都是和中科院合作的。”陈小姐透露,“或者你没有品牌,我们都可以提供现有的品牌产品代理和批发,近期抗氧化保健食品的确很热销,2万瓶口服液就可以起订。”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