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21世纪网致电专为保健食品软胶囊进行贴牌加工的“荣成百合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公司招商部李经理称,“同样可以提供OEM产品配方研发和健字号申报”,获取合法批号的手法和“海南英赛德”大同小异。
保健市场发展或面临“紧箍咒”
调查发现,目前国内不少打着正规军旗号的保健品存在低价贴牌生产的现象。21世纪网就此向此前深陷“铅风波”的某上市公司了解,相关负责人称,“对公司产品被冒牌OEM的情况并不了解。”
广东省保健协会秘书长张咏在21世纪网采访时称,“国内保健食品OEM行业还存在疏漏的监管空白地带”。“个别小厂从大厂借来批准文号,套用、伪造甚至更改批号,为产品资格套上‘合法外衣’大做文章,成为了保健品市场乱象难以根治的一个‘毒瘤’”。
“有的企业申请了五六十个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他们自己并不生产,而是将这些批准文号租赁给多家山寨厂使用,每年收取8万-10万不等的转让费。”张咏表示,这种做法在黑市相当普遍,部分保健食品企业甚至还主要靠这个赚钱。
在保健食品的审批上,据《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保健食品检验与评价技术规范》多部法规,申请人需要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第三方检验机构提供翔实的资料,并且要向认定的检验机构提供产品研发报告。
此前据媒体披露,保健食品的审批存在一些中介机构,成为某些大牌进口保健食品的“保护伞”。从样品生产到机构检测,再到申报材料、试制现场核查,直至最后的专家评审,通过中介的“公关手段”为这些冒名品牌取得合法资质。
国内这些良莠不齐的保健品OEM厂商和中介机构,究竟是通过何种手段获取合法的批文?针对“蓝帽”审批的“内幕交易”问题,国家食药监局保健食品与化妆品监管司司长童敏透露,正着手改革审评制度,或将实施电子审评和盲评。
很多专家望我国保健食品能“彻底革命”,参考国外管理模式,接轨进口食品管理。国务院5月份即将出台的《保健食品管理条例》成为行业的希望。
中国保健协会研究员李文才表示,造成保健食品市场混乱的原因在于该行业准入门槛较低。由于保健食品行业大多奉行短、平、快的原则,在产品研发上的投入短期内难以得到回报,因此,企业为追求短期利益,往往不注重产品、技术的研发,产品长远发展缺乏坚实的基础。
保健品行业在经历了多年的“野蛮增长”之后,即将面临“紧箍咒”的约束。政策人士分析认为,《条例》的出台,对于保健食品网络销售的门槛可能要提高,将借鉴网络售药的模式,采取网络销售许可证制度,从源头上加强监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