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神九”飞天,航天产业巨大的经济拉动效应备受瞩目。据了解,在新材料方面,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西安航天产业基地数据显示,到“十二五”末,实现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服务业收入150亿元。其中新材料产业在四个领域实现产值50亿元。分别是:固体火箭技术应用领域6亿元,精细化工领域16亿元,复合材料领域10亿元,特种金属材料及装备领域18亿元。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在知识密集型的航天科技领域,有一大批由诸如神舟飞船技术突破带来的‘军转民’而形成的新兴产业亦在加速布局。有专家预测在“神九”背后,一个未来或超过万亿元规模的航天技术新兴产业正在加速成熟。由此而来的“军转民”新技术前景更是诱人。
4000亿元规模产业转化
根据《2011中国航天白皮书》披露的数据,仅由北斗定位系统牵引的卫星应用产业规模一项,产值已破千亿元大关。预计到“十二五”末,仅卫星产业规模有望突破3000亿元。借助“神一”到“神九”的开发,中国卫星、航天动力、航天机电、航天电子、航天电器等上市公司,以及航天科工集团本身,每年所创造的经济产出都已分别达到了数百亿元乃至数千亿元的规模。
而从产业方面来看,通过突破和掌握载人航天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带动了电子、材料、制造、化工、冶金、纺织多个行业的工艺创新和产业提升,形成了巨大的拉动和辐射效应。同时,载人航天的投入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是显著的。据多家研究机构测算,载人航天的产出比达1∶10~1∶12。而数据显示,我国航天技术方面20年投入390亿元,若按照上述比例估算产出的话,其产出约达到4000亿元。
一个确切的数据也可以旁证航天产业的巨大产业效益。“十一五”期间国内航天的中坚的航天科技集团的收入从390亿元增长到994亿元,增长155%,利润总额从15.4亿元增长到84.7亿元,增长450%。2010年,航天科技集团实现收入994亿元,同比增长22%。
尤其在新材料方面,如航天材料的合金新材料等行业市场转化机会巨大。记者从我国第二家航天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了解到,“十一五”以来,西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40%以上。资料显示,该基地目前在航天新材料方面的产值接近百亿元,到2015年新材料产业可实现产值240亿元。该产业基地管委会人士还指出,到2015年该基地技工贸总收入可达到1000亿元,主导产业总产值超过800亿元。
据了解,中国近年来开发使用的1100多种新材料中,80%是在航天技术的牵引下完成的。如空间润滑材料是价值极高的一项航天技术。我国早在“神舟七号”上验证了润滑材料在空间暴露后润滑性能不会降低还会增加的特性,通过这项实验,有望开发新型高性能的空间润滑材料。此外很多最早应用于太空的科技成果已经应用在我们的生活中。比如很多知名运动品牌推出的吸汗透气的运动衣,其材料最初就是应用于航天服上的“间位芳纶及绝缘材料”,由于能承受200℃的高温,现在已经广泛应用于消防、电力等行业。
2007年落户西安航天基地的西安超码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依托固体火箭发动机复合材料相关技术,从事先进复合材料制品及其设备的研究开发与生产的企业。该企业在耐烧蚀炭、炭复合材料、炭热场材料、炭高温结构材料、特种耐腐蚀材料及其他复合材料制品等领域拥有国内领先的生产工艺和专利技术。该公司负责人就告诉记者,利用航空技术转化而研制和生产的飞机炭刹车盘和光伏产业用热场材料,该公司利用航天技术转为民用,在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12018万元,2012年计划产值2亿元。
而拥有航天背景的西安向阳航天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该公司所研发与生产的双金属复合管产品是国内首家通过美国石油协会的API-5LD产品认证的企业。截至目前该公司已累计向石油、天然气、化工等行业提供超过3000公里的双金属复合管产品,成为国内工业用双金属复合管首席制造商。2011年实现销售收入31470万元,2012年计划产值4.5亿元。
事实上,诸多如同上述两企业一样的航天科技企业,已经在西安形成一定的集群效应。据了解,按照国家发改委的规划,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的核心任务是,借助西安的航天工业基础,加速推动航天产业向民品转化。同时,其产业路径分为两大部分:其一,重点向国际市场推广商业卫星、卫星应用、航天特种技术应用;其二,推动航天技术向新型材料、先进能源、信息技术等民用产业集群化发展。根据陕西省政府的规划,2020年西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内的企业总收入将达3000亿元。其中,至少诞生一家产值超100亿元的大型企业,两家产值80亿元以上的企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