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空间巨大
专家预测,航天技术转化空间巨大。根据今年2月工信部发布的《新材料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15年,我国将建立起具备一定自主创新能力、规模较大、产业配套齐全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材料产业总产值达到2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超过25%。
据了解,“十二五”期间,我国航天航空产业战略目标之一就是扩大航天民用规模。但依据目前我国仅为千亿元水平的相关航天产业规模,显然有待于提升。
工信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新材料产业规模超过6500亿元,与2005年相比年均增长约20%。然而,目前我国新材料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关键是新材料保障能力不足;产学研用相互脱节,产业链条短,新材料推广应用困难,产业发展模式不完善;新材料产业缺乏统筹规划和政策引导,研发投入少且分散,基础管理工作比较薄弱。
太空经济的发展,涉及电子、计算机、冶金、材料、机械、特种工艺、低温与真空技术、测试、控制、测控、气象、船舶、生物、农业等领域技术的发展。不过,从产业状况而言,航天领域目前最具有产业特征的,仅仅集中于卫星制造业、卫星发射服务、卫星应用服务和地面设备制造业。
从美国航天业的发展来看,大量转化为民用的航天技术之外,蕴涵着巨大的经济产业价值。来自中国航天基金会的数据显示,美国空间技术产业化已创造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巨额利润,法国航天产业每年有将近3000亿美元的收入,中国航天产业2010年总收入刚刚步入1000亿美元大关,在全球航天业收入总额中仅占3%左右,可提升空间巨大。
“军转民”仍须提速
尽管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蕴藏着巨大的产业效益前景,但是目前国内“军转民”的相关航空新材料等方面的实际转化亦面临种种困境需要突围。
首先,在资金方面,由于投入不足致使很多优秀技术仍然被埋没,难以转化,更难以形成有效的产业集群。目前国内从事技术转化的企业规模普遍体量偏小,实现几亿元到十亿元人民币的产值就已经算是比较大的企业了,但在诸如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动辄几十亿美元的此类技术企业比比皆是。
其次,由于我国掌握航天技术的企业大多为军工国企,其在转化相关科技项目方面,对市场的灵敏度还不是很强,从某种角度来说也阻碍了实际转化的进程与产业实现的效果。而在国外,大多航天技术实际上本来就掌握在市场化企业手里,而它们对市场的嗅觉灵敏。
陕西省工信厅专家表示,尤其要在转化民用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但是由于一些新技术、新材料目前转化企业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在资金投入方面不足,以及产业集群规模效应并未显现出来,尽管前景诱人,但也面临种种困难。有关企业期望政府在补贴等方面扶持外,还须出台相关的鼓励政策通过资本市场等方式筹资来推动行业快速发展。
为此,西安国家航天民用产业基地成立基金每年投入3亿元用于对航天技术转化为民用相关产业企业进行帮扶,并且探索利用资本市场推动其产业链条完善。但尽管如此,几亿元的资金还是显得杯水车薪,因为需要转化的有市场前景的航天技术为数不少。
根据有关专家统计,我国的航天技术的“军转民”在上述因素的阻力下,往往转化为民用的时间最快也需要5至8年,有的甚至十几年都难以转化。由此,企业界与学界人士呼吁,政策应加大对此新兴行业的扶持力度,并帮助该产业提速发展。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