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呼伦贝尔去投资文化产业是一本万利的事情,商人张路(化名)如此感慨,张是北京的一家房地产商,如今他准备去呼伦贝尔投资一个文化产业项目园,投资之前他还要快速成立一个运营煤矿的公司,一手在呼伦贝尔做文化产业,一手挖煤正是他投资呼伦贝尔的全部战略。
素有北国碧玉的呼伦贝尔,为完成上级对文化产业的考核任务,正在进行“大干快上”,呼伦贝尔市的捷径是用煤矿换文化产业投资,正是“受惑”于该市的政策优惠,和张路一样嗅觉敏锐的外来投资商正蜂拥而至。
近日,《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得知,在“十二五”期间,该市在建、筹建的重点文化旅游项目主要包括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园、鄂伦春旗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鄂温克旗马文化产业园区等,招商引资的规模接近100亿元。不过,达成这些项目需要呼伦贝尔在煤矿和土地等资源领域付出更大的代价,当地商界人士形象地称为“一手送资源,一手换投资”。
2011年,我国提出在“十二五”期间将文化产业GDP含量由2.75%提升到5%以上,并将之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现在,各级地方政府都已明确自己的目标,呼伦贝尔提出“十二五”末期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40亿元将占全市GDP的1.878%。对于这个已经十分保守的目标,当地官员私下表示,呼伦贝尔文化产业基础很薄弱,压力很大,采取资源换项目的发展方式实在是不得已而为之。
但这种资源换项目的做法,已经带来极大隐忧,记者获悉,目前多个文化产业项目正在面临烂尾的可能,因为这些投资商看中的利益是煤矿资源并非文化产业,在外界看来,打着文化产业投资的旗号圈地、圈矿才是投资商的核心利益所在。
文化投资商标配能源公司
呼伦贝尔这种“一手送资源,一手换投资”的发展模式,被认为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本报记者辗转获悉,呼伦贝尔一个名为“中华天竺苑”的文化旅游项目的业主方——北京华严文化投资责任有限公司(下称“北京华严投资“)就获得了一个煤矿,作为项目投资的置换。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该煤矿名为五一牧场煤田,位于中蒙边界、贝尔湖畔的新巴尔虎左旗境内,已经探明的保守储量达到50亿吨,矿权为北京华严、伊利集团等7家公司所有,北京华严投资获得的部分位于这个煤田的2区。
呼伦贝尔通大五牧场煤矿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北京华严所获得的煤矿,煤层厚度多在10米以下,而当地露天煤矿的煤层厚度一般可达到30米左右。上述知情人士表示,参照当前每吨电煤380元的市场行情,北京华严获得的也是一块价值上千亿的资源。
北京华严投资已经成立呼伦贝尔华严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呼伦贝尔华严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分别运作“中华天竺苑”和五一牧场煤矿两个项目。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蒙西集团(全称“内蒙古蒙西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这家公司分别成立呼伦贝尔山河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煤业有限公司以及房地产公司,运营当地的文化项目、煤矿和房地产项目。
作为内蒙古的重点企业,蒙西集团获得“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创意产业园”、“2.2平方公里呼伦贝尔中心城文化产业园区”两个项目,本报记者获悉,在前者的项目规划中包含了酒店集群等商业地产项目的用地指标,后者的项目规划中则包含了住宅项目的用地指标。
前述通大五牧场煤矿人士透露,项目换资源的现象在当地很常见;不过,由于煤炭业的链条比较长,获得矿权以后,企业需要追加投资,获得煤炭深加工的能力,才能够得到更加丰厚的利润,因此与置换煤矿相比,更为普遍的方式就是获得土地资源。
该人士告诉记者,一些文化项目的投资方本身就是房地产公司。记者在“呼伦贝尔市2012年1~6月招商引资项目”的统计资料中发现,鄂温克文化旅游度假区项目的签约企业就是一家房地产公司——内蒙古发达房地产开发集团有限公司。
呼伦贝尔文化局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与北京、南京、西安、开封等文化名城相比,该市发展文化产业可以借力的抓手不多,面对考核压力,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实属无奈之举。
当地一家旅行社的田姓总经理则担心,呼伦贝尔这种“一手送资源,一手换投资”的发展模式,会使投资方更关注资源项目,文化项目的投资和建设会被“一拖再拖”,这样“烂尾”的可能性会变大,而资源也已经被占了,这不是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投资商醉翁之意不在酒
这些文化旅游项目投资周期较长,致使业主方的关注点不在项目本身。
除了在招商上具有资源换项目的特征以外,呼伦贝尔正在大力推进的文化旅游项目,还具有嫁接文化和旅游两个产业的显著特征。
“中华天竺苑”只是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的项目之一。在呼伦贝尔海拉尔城区北部的敖包山上,原本打算2010年就投入商业运营的这个项目,目前还是一个“半拉子”工程。工地上几位湖北籍的建筑工人告诉记者,该项目一期工程“5年前就动工了”,二期工程“3年前就动工了”,但现在“山门”还在建,所谓的下沉广场还是一个坑,看起来距离完工还是遥遥无期。
7月21日,本报记者通过实地探访得知,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项目包括“宗教文化园”和“民族文化园”两部分,其中宗教文化园又包括“一塔两寺”和“中华天竺苑”两部分,前者将藏传佛教、汉传佛教的概念集中在这里,后者则将古印度的八大佛教圣地移植于此;“民族文化园”则主要展示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蒙古、俄罗斯5个少数民族的文化风情。
呼伦贝尔旅游局人士表示,文化园就是聚集概念,通过汇聚古今中外一些文化元素,同时嫁接旅游业,然后把它销售给海内外游客。该市“十二五”期间的其他重点文化旅游项目,蒙古之源·蒙兀室韦民族文化园、鄂伦春旗拓跋鲜卑民族文化园、鄂温克旗马文化产业园区等都是这种包装思路。
在“呼伦贝尔招商项目目录”中,上述项目的简介均注明“拥有足够规模的土地”。本报记者获悉,前述四个项目规划面积依次为40平方公里、398平方公里、158平方公里、42.56平方公里,而计划招商引资的规模则分别为20亿元、12亿元、5.1288亿元、30亿元,可谓价格十分低廉。
对此,上述旅游局人士表示,呼伦贝尔地广人稀,这是招商引资的优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