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呼伦贝尔官方的数据显示,目前呼伦贝尔民族文化园招商引资30亿元,鄂温克旗马文化产业园区招商引资42亿元,其他项目仍在招商中。
不过,实际投资金额可能没那么多。以正在建设的“中华天竺苑”为例,北京华严投资对外宣传该项目投资30亿元,但本报记者获得的资料显示,该项目一、二、三期工程的计划投资金额实际上分别为9856.40万元、9929.69万元、9985.45万元,总体投资计划不超过3亿元。
在“呼伦贝尔招商项目目录”中,记者还发现,当地政府根据上述文化旅游项目所在地的当前游客量,预估了投资回收期——普遍都在5年以上。此类项目投资周期较长,致使业主方的关注点不在项目本身,而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当地官方人士拒绝就项目工期等问题发表看法,只是强调积极与业主对接、加快工程进度。
发展模式被指饮鸩止渴
呼伦贝尔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让每年超过一千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在消费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消费草原文化。
每年的6、7、8月,都是“北国碧玉”呼伦贝尔的旅游旺季。
7月21日至25日,本报记者在呼伦贝尔海拉尔城区调查发现,多数普通酒店、宾馆的价格已经高到每天千元上下,即便是三、五层楼高、与家庭旅馆类似的地方,每天也要500~800元;与淡季相比,目前的住宿成本普遍涨了3~5倍。同时由于景点分散、地广人稀,租车出游的费用也涨到每天千元左右。
呼伦贝尔被称为“世界上土地管辖面积最大的地区级城市“,面积相当于山东与江苏两省之和,2001年的时候由原来的呼伦贝尔盟和海拉尔市合并而成。该市旅游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2004年以来,呼伦贝尔大力发展旅游业,2011年游客接待量首次突破千万人次,达到1160万人次,以至于游客形容现在的呼伦贝尔“一床难求”“一车难求”“一票难求”。
“爆棚”的旅游市场给呼伦贝尔带来了十分可观的收入,统计数据显示,该市旅游业2011年实现总产值173亿元,在1145.31亿元的GDP总量当中占到15.1%,已是名符其实的支柱产业。
与旅游业相比,呼伦贝尔的文化产业实在寒碜。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该市932亿元的GDP当中仅有0.77%属于文化产业,大约只有7.2亿元。但就在2010年,内蒙古确定了“十二五”期间要将文化GDP含量由1.29%提升到4%左右的目标。呼伦贝尔文化局官员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整个内蒙古只有鄂尔多斯的文化GDP含量达到2.5%,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因此2015年全区4%的目标还是比较激进的;呼伦贝尔提出“十二五”末期文化GDP达到40亿元,已经属于相对保守的,但压力也很大。
《呼伦贝尔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显示,该市“十二五”末的GDP目标为2130亿元,由此推算,2015年该市文化GDP含量目标为1.878%。目前,呼伦贝尔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让每年超过一千万人次的中外游客,在消费自然风光的同时,也消费草原文化。当地一家旅行社的总经理田宇评论说,当地政府将草原文化与旅游业嫁接的思路本身并没有错,错就在实现这个目标的方式上,这种类似于饮鸩止渴的资源换项目的模式固然能缓解地方官员的考核压力,但却损害了当地的整体利益。
记者观察
“一刀切”考核要不得
“文化商人”们已经蠢蠢欲动。
目前在中国商界,已经有这样一批所谓的文化投资公司,盯着各地的文化GDP含量,以及“十二五”的目标,计算着现状与目标的差距,揣着人民币,朝着资源较为丰富但是文化GDP含量较低的地区,就奔过去了。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增加值11052亿元,在GDP中的比重为2.75%;到2015年末,文化及相关产业在GDP中的比重将提升至5%以上,而届时我国的GDP总量目标为55万亿元,由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我国至少需要创造1.6万亿元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
这将是一个天量的市场。在各级政府已经明确“十二五”增长指标的情况下,“文化商人”们已经闻到了文化GDP含量考核制度之下的巨大商机。他们奉上投资,为地方官员的考核成绩单做出贡献,想的却是文化GDP之外的事情。
按照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分类》,我国的文化产业包括新闻服务、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广播电视电影服务、文化艺术服务、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以及文化用品、设备的生产和销售等,这些行业都是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的行业,民间资本的活跃度也很低。
在这样的背景下,确定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本身是好的,但是以结果为导向的“一刀切”的目标分解和政绩考核的方式却是非常不好的。所谓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上面”逼得紧了,“下面”只能不顾一切地出卖可以交换的一些资源了。
现在看来,如果我国的文化产业按照目前的模式急速地扩张到“十二五”末期,恐怕大多数的文化投资公司,以后在各地都要标配一个能源公司和一个房地产开发公司了。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