饱和度与成本难题
“便利店发展规律是人均GDP3000美元时为起步阶段,5000美元时进入成长期,1万美元时进入竞争期,以此看来,中国很多二三线城市并未具备大量开便利店的条件,这也造成大量便利店集中在一线和部分较发达二线城市。”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分析。
在一家外资便利店公司工作约10年的老赵告诉记者,过分集中使部分区域尤其是上海的便利店趋于饱和。
记者走访上海多个商圈后发现,不少人流稍集中地区每隔数百米就有一家便利店,甚至在某十字路口开了2~3家全家。
“照理同品牌门店要计算间隔距离,否则就分流了各自的生意,但现在大家为霸地盘都不管,结果造成过分扩张。”老赵透露,饱和引发的弊端就是大家都减少营业额,比如以往业内不少门店还能撑到5000多元日营业额,可如今很多门店仅3000多元日营业额,难以盈利。
同时,租金和人工成本的日益上涨也困扰业者。“以前差不多20多万一年租金,现在合约到期后租金要涨数倍,40多万~50多万的年租金已算客气,有些一类商圈的年租金可高达100多万元。”长期负责展店的龚先生坦言,以人工年上涨10%多、毛利率20%~25%计算,便利店单店日营业额至少5000多元到6000元才能亏损平衡,部分高租金门店指标可能更高。
上述盈亏平衡点数字与农工商内部对便利店的指标相差不多,不少业内人士表示,一个便利店企业一年亏损数千万元甚至过亿元已很正常,就看谁能撑更久。近期,罗森在上海开设了继奥特曼店之后第二家主题店——柯南店,据悉,这类门店的投入起码是普通店的3倍。
转型求生
一份上海商学院的最新便利店行业调研中指出,上海地区消费者有51.54%最常去全家,常去便利店的人群中69.69%为16~35岁的年轻人。可见全家、7-11等时尚品牌颇具前景。
“这意味着好德、可的、良友等老品牌会面临困境,尤其是有大量老员工的农工商系。”时富金融分析师廉波说。
上述调研还指出,具有快餐功能的便利店能拉动营业额。目前7-11的快餐岛很受欢迎。但记者采访获悉,要办快餐岛需相关部门的多项许可证,难度不小。
而农工商正在努力,其昨日表示,刚刚升级网购和启动电话购物,今后消费者可通过上述两种新渠道购物,且商品可送到家。
“尽管电商平台的建设投入很大且管理也不简单,但农工商的举措可见其改革和寻找新出路的决心。但便利店行业的高成本低盈利通病实在也很难在短期内克服。”廉波分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