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房租不出去,投资商也没有钱了,这些楼房已经烂尾一年多了。”2013年1月15日,在武汉市汉南区美国新都市工业城镇(下称“新都市城镇”)营销展示中心,一名工作人员指着附近一栋16层的公寓楼和5层的员工食堂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新都市城镇本来是个旨在吸引美资企业入驻的工业园,现在这个能容纳200家企业的园区一片荒芜。
本报记者调查得知,不仅是新都市城镇,位于武汉市郊区的卓尔生态工业园、蔡甸区天润工业园、黄陂前川新城工业园等多个工业园区普遍存在着厂房空置、工业用地撂荒的现象。记者粗略估算,这些工业园总体占地面积超过1万亩,规划引进企业1500家左右,实际上目前只有入园企业50家左右,空置率高达90%以上。
武汉市汉南区政府一位不愿具名的官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新都市城镇等已成为政府工作当中一块难啃的“骨头”,而且“寄望近期就能改善空置状况不太现实”。
成荒凉“孤岛”
新都市城镇可以容纳200家企业入驻,目前园内共计入驻18家企业。
新都市城镇位于武汉市汉南区纱帽街,规划用地面积1000亩左右,分三期开发,毗邻著名的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与武汉光谷也隔长江相望,但如今这片土地却成了一个荒凉的“孤岛”。
1月15日,记者在新都市城镇看到,整个园区荒草丛生,2008年就建成的一些厂房到现在还大面积空置,一栋16层的员工公寓和商务酒店,以及一栋5层的餐饮、食堂等配套设施已经成为烂尾楼,楼房盖了一半就停下来了,施工吊塔上已经布满了铁锈。
但记者获得的招商资料显示,该项目“采用美式工业园设计理念,克隆美国工业城镇模式,将生产、生活和生态有机融合,打造永不落幕的新型国际化工业城镇”;项目计划投资20亿元,打造企业总部区、办公研发区、加工生产区和配套服务区等七大功能板块,计划引进生物科技、高科研发、光电子通讯、文化创意等产业。
据记者了解,新都市城镇可以容纳200家企业入驻,自2008年12月一期工程完成以后,曾经签约过9家美国企业,但这些企业已经全部撤退。目前,园内共计入驻18家企业,主要是食品、饮料类的生产企业和金融制品、精密仪器类的本土企业。
武汉鑫都精密仪器有限公司是18家入园企业之一,一名员工告诉记者,该公司入驻新都市城镇已经1年多了,但到目前为止,还经常遭受水电供应不足的影响,很长一段时间公司的生产用水是靠园区的施工用水管道来解决的。
一位曾到新都市城镇考察的机械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员工公寓等设施不完善,入驻工业园需要自己找地方租房解决员工的住宿问题,对于一家拥有将近百名员工的企业来说,这绝非易事”,因此这家机械加工企业最后“只能放弃入驻打算”。
武汉鑫都精密仪器有限公司员工告诉记者,该公司一部分员工直接住在办公楼里面,还有一部分人在武汉市汉南区租房。
曾被誉为“永不落幕工业园”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新都市城镇三易定位,未来能否“复活”还未可知。
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新都市城镇2009年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的工业园”,而且还被列入汉南区“百亿园区”计划重点扶持项目、武汉市重点建设项目。从“永不落幕的工业园”到一座“工业空城”,新都市城镇何以出现如此巨大的转变?
记者调查发现,招商定位的几度更改,注定了新都市城镇走向“落幕”的命运。
新都市城镇最开始的定位是“武汉香港工业城”。本报记者从武汉市汉南区政府、招商局等部门多方求证以后得知,2005年初,武汉市政府从城市经营角度出发,以投资主体结构多元化为目标前往香港招商,香港商人陈洁进入地方政府官员视野。经过多方洽谈、协商,“香港工业城”最终立项,由陈洁旗下的香港·武汉华乐地产拓展有限公司投资建设。
按照最初的定位,“武汉香港工业城”主要结合香港企业管理特征,依托武汉市汉南区优势产业打造汽车零部件、农产品深加工和产品研发基地;不过,最终在区位上很难和与之毗邻的“中国车都”——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相竞争,后来被迫将定位变成了主打超市小包装食品、食品精深加工和绿色保健饮品等。
这个定位也没有坚持下来,随后这里又被改为“新都市城镇”。按照当时的招商宣传口径,新都市城镇的招商定位中,60%为美国客户,10%为欧洲客户,产业以IT和光电子产业为主。
但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让新都市城镇的定位再次成为败笔——美国人和欧洲人陷入到金融危机、欧债危机的泥潭,哪儿还有余力跑到中国的中部扩张?失策的定位导致新都市城镇慢慢沦为“工业孤岛”,目前入驻的企业主要是食品饮料等行业,与此前的定位大相径庭。
汉南区招商局一位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坦承,新都市城镇厂房大量空置主要还是产业园区定位出了问题,加上投资商资金短缺无力继续完善配套,最终导致招商问题难以解决, “未来将结合实际改变工业园定位,招商的行业方向也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新都市城镇三易定位,未来能否“复活”还未可知。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