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渠道混乱内幕
电商们究竟编造了哪些谎言诱使消费者一步步走进消费陷阱?
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化妆品网购规模达到了576.6亿元,较2011年的372.6亿元增长54.8%。预计未来几年,化妆品网购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到2015年化妆品网购交易规模有望超过1200亿元。
一方面是前景无限好,另一方面是假货猖獗不断伤害消费者。电子商务观察专家鲁振旺表示,在化妆品、鞋、奢侈品领域,中国的垂直电商存在很严重的卖假货行为。电商们究竟编造了哪些谎言诱使消费者一步步走进消费陷阱?
在广州负责化妆品生产的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很多电商卖的产品很大一部分都是高仿货。目前,高仿化妆品从生产到销售的产业链已经非常成熟。
都是什么人在做高仿?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通常是一些对供应链十分熟悉,能拿到OEM常用的材料或膏体的人。由于化妆品属于暴利产品,有些高仿产品生产者甚至会采购上千万元的机器来生产与真品极其相似的外包装。而仅有极少人能接触到这些生产者。
丽人丽装CEO黄韬告诉记者,化妆品假货在几个渠道都有可能渗透。
第一种是代理商蹿货。有些中小品牌的经销商完不成任务,但又想达到业绩拿返点,就会把一些货拿出来,低价卖给网络渠道。由于代理本身是个封闭体系,产品量有限,为了维持这个稳定的下线,代理商没货时就提供假货,维持常态供应。因此部分假货出现在一级、二级经销商处。而为了拿到低价货的网站有时也很无辜,因为他们有时也搞不清拿到的是真货还是假货。
第二种是打着走私水货的名义卖假货。按照规定,进口产品必须要有中文标签,比如注明产地、生产日期、进口商或经销商,但这类产品的标注都是英文,没有CIQ(中国出入境检验检疫)标签。原本水货是指,没有通过缴关税的方式进入境内、价格便宜的真货。但是现在水货早已成了假货的代名词。自从2012年海关发布严查走私货的政策后,走私化妆品很难进入中国内地。现在广州、深圳、东莞冒出很多代工厂,生产所谓的高仿产品,实际上就是尽量在瓶子等外包装上仿造真品。
第三种是打着临期产品的名义卖假货。当产品保质期接近六个月时,商家一般就会开始进行折价销售。这种产品可以直接从代理商或专柜获取,但这样的机遇可遇不可求,据业内人士透露,很多商家以这种由头售卖假货。
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化妆品专柜最大的折扣通常在7折左右,最低达到6.5折,像一线雅诗兰黛几乎不会出现3~4折的产品,但是在国内一些化妆品网站经常可以看到国外一线品牌产品售价达到4折。
电子商务走向虚假繁荣
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鉴定证明几乎成了卖家遭遇消费者投诉、要求退货时的“避风港”。
化妆品和其他品类的商品不同,线上渠道至今未得到品牌厂商尤其是国际高端品牌的足够重视,这成为阻碍中国化妆品网购良性发展的不利因素之一。
黄韬表示,国外一线品牌不授权的原因首先是品牌授权管控担责问题难解决。因为若授权后还出现假货,那就要由品牌方来担责。
鲁振旺直言,若国家监管继续缺失,电子商务将走向虚假繁荣。从制假到售假人人喊打,但为何这一过程却又一路绿灯,消费者哭诉无门?记者通过调查了解到,鉴定证明几乎成了卖家遭遇消费者投诉、要求退货时的“避风港”。
“对不起,按照公司的规定,我们不能提供鉴别化妆品真伪的服务。”这是记者在向伊丽莎白雅顿、契尔氏等品牌提出需要验证网上购买的其品牌化妆品真伪时的回复。业内人表示能够分辨出,却无法提供认定假货的证明。
专柜验货行不通,那是否可以寻求国家质检机构的帮助?国家鉴定机构对个人用户的通道目前几乎是关闭的,一名普通的消费者,很少有时间有财力为此耗下去。
对此,王冠雄表示, 尽管电子商务竞争激烈,生存艰难,但是售假只能得到一时之利,并不是企业良性的发展方式。良好的业态环境不仅需要法律监管,更需从业者的自律。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