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政府正着手规范乘客加价行为,今年5月,深圳市交委甚至紧急叫停打车软件,称打车软件还不成熟,影响监管。
事实上,打车软件仍在深圳低调运行。赵冬透露,全国各地的快的打车都在正常运行,政府并没有明令禁止。但他表示,“如果某地政府明确规定不允许加价,我们也可以在该地客户端中关闭加价功能”。
嘀嘀打车华南区大区总经理陈志伟称,部分城市确实已经不允许加价,但对嘀嘀的影响很小,因为加价的订单不超过10%,如果订单足以吸引师傅,比如正好顺路方便他交车,或者有一些长途订单,那么乘客不需要加价,师傅都会接单。
近期政府已经有了介入打车软件行业的意向,嘀嘀和快的都认为是好事。“各地政府都认为打车软件确实可以解决一部分打车难的问题,他们也想把这项便民服务做好,我们也在积极配合,接下来会做技术对接。政府建立一个统一的叫车平台规则,在这个规则下,各个软件再发展各自的用户。”赵冬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
“我们更希望政府能起到监管和规范的作用”,陈志伟说,“恶性竞争太多了。”
赵冬向记者透露,“嘀嘀在司机手机上对其他打车软件进行压制,当嘀嘀的软件侦测到手机中存在其他打车软件,它的程序就会强制跳到首屏。后来我们打电话去找他们沟通,他们就暂时关闭了这个功能。”
“其实这种技术我们也能做,只是我们不想让司机的手机成为厮杀的战场。”赵冬表示,竞争对手跑到自家平台上虚假发单的现象也天天都有,有时甚至发一些辱骂性的话。
嘀嘀也向记者诉苦,说他们也遇到一样的恶意竞争。“有些同行说我们抹黑他们,但是我们有必要去攻击人家吗?就像狮子没有必要和兔子打架一样。”
烧钱才可能幸存
在打车软件行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不少分析人士预计政府、出租车公司和行业协会都会来分一杯羹,但嘀嘀和快的都表示,确实和这些相关方有合作,但目前毫无利益关系可言,“我们现在根本就无羹可分。”
嘀嘀和快的成立均只有一年左右,收入完全为零。但两家公司支出加起来已近亿。
快的打车有阿米巴基金李治国的资金支持,还获得了来自阿里巴巴的数百万人民币投资。而嘀嘀则传说已获得腾讯2500万美元的投资。
有了财大气粗的靠山,嘀嘀和快的说话自有底气。“烧钱无所谓,这就是互联网模式。”赵冬称,快的每个月净支出几百万,但短期没有停止补贴的打算,至少还要烧个半年一年。
而最受人关注的打车软件盈利模式仍是未解之谜。快的表示,一两年之内都没有盈利的计划;而嘀嘀则干脆承认,我们目前还看不清盈利模式。“但谁先收钱谁先死,这场仗没有打赢之前不考虑盈利。”
尽管打车软件市场仍是一个吸金的无底洞,目前处于第一梯队的这两家公司都非常看好自身的前景。
传统的出租车电召平台类似于现在的打车软件,都是起到优化资源调配的作用,但运营效果却并不好。
“电召平台订单量非常有限,使用也不太便利,现在电召平台都是在亏本运营,对出租车公司来说其实是个负担。”赵冬称。
陈志伟则认为电召平台存在局限性,“电召平台是通过客服连线来下订单,每天能完成的订单量有限,但是打车软件平台的订单量是无上限的。”
而在自身运营上,双方都显得很有信心,纷纷表示运营都非常顺利,资金也都非常充足。
“这个行业很快就会进行整合。”赵冬向时代周报分析,“现在行业第一集团就是我们和嘀嘀,其他都是区域性的,迟早会死掉。将来资本也只会给行业的前两名。”
赵冬还向记者透露,今年4月就曾有过一家打车软件意欲与快的合并。“这种合并对我们来说其实没什么意义,因为我们已经覆盖了30个城市,而且在这30个城市中,除了北京、天津和武汉之外,我们在其他城市都是第一名。”
嘀嘀内部人士也向时代周报记者透露,确实有些公司在寻求嘀嘀的合并和收购,“互联网这个行业就是要看谁笑到最后。最后或许只有一家是能站着,剩余的都跪着。”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