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通航产业并未如意料中的出现井喷,反而发展趋势变缓”。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校长杨凤田昨日(9月12日)在四川广汉举行的中国通用航空发展论坛上表示。
这一观点无疑为全国正在如火如荼发展的通航产业泼上了凉水。据了解,近两年来我国通航产业发展迅速,通航机场在全国遍地开花,通航企业也成为各地新宠。
然而,这一产业在通航领域专家看来“远远没有达到增长爆发点,只是一场虚火。”
“离地三尺就要打报告”,诸多业内专家认为,政策不明朗是通航产业发展被抑制的主要原因,让通航飞机飞行陷入尴尬。“低空领域并没有真正放开”“管理主体太多,责任不明确”“通航企业发展政策成本过高”成为通航领域专家的共识。
“通航飞机要有自己的一片天空”,通航企业与通航机场的布局规划等问题企业本身已无法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政策引导,业内人士指出。
通航热只是一场“虚火”?
低空领域的开放预期让全国各地掀起了一场通航热。自2010年8月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后,通航产业成为各地政府与民资争抢的香饽饽。
资本的热度从通用航空产业园的建立可见一斑。据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AOPA)统计,截至2013年7月31日,我国除由国家发改委批准的10个国家级航空航天高科技产业基地以外,已经有116个县级及以上城市在建或计划建设通用航空产业园区。在这116个通用航空产业园区中,2010年底之前建设的有21个,2011年之后建设或计划建设的有95个。
然而,外表上光鲜靓丽的通航产业在业内人士看来却问题百出。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秘书长张峰用“三不”总结了我国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现状。一是审批过于严格,通用飞机上不了天;二是基础设施落后,飞机下不了地;三是市场太不成熟,通航企业赚不到钱。
而在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总飞行师徐建民看来,通航领域的人才培养与安全问题值得警惕。“人才培养是个大问题,之前很多通航驾驶员都已经加入运输航空大队伍,通航领域人才缺乏。”据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副院长张利国介绍,目前通航飞行员平均年龄已经接近50岁。
“我们通航领域称这个行业是老少穷,机型老旧、人才缺乏、经营困难。”徐建民表示,在这样薄弱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用飞机安全隐患很大。据他介绍,2012年我国民航全年共发生通用航空一般飞行事故1起,全年发生事故征候295起,其中人为原因严重事故征候5起,通用航空事故征候12起。
“今年形势更不容乐观,据我了解,通航事故已经有3起,还不包括地面事故。”徐建民表示。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一位教授也告诉《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安全问题对企业来说负面效应非常明显。“比如今年6月广汉某民营通航企业发生的一次事故,造成该企业损失1000万元。”而据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宣传部李姓副部长介绍,飞行学院下属通航企业三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一年的纯利润也仅接近5000万元。
“根据民航局数据,到2020年我国通用飞机要到10000架,现在才1000多架,按照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数据不可想象。”徐建民在面对民航局这一预期时显得不太自信。
多重因素致通航产业发展趋缓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统计数据显示,2003年至2012年,我国通航产业飞行小时数迅速上升,由6.35万小时增加至51.7万小时。
然而,仔细分析可发现,我国通航产业发展变缓趋势非常明显。2011年通航完成作业飞行小时50.27万小时,比上年增长28.5%,但2012年后迅速下降,通航全行业完成通航生产作业飞行51.7万小时,增长率仅为2.8%。
“为什么突然增长率放缓?很多通航企业飞机飞行之后才发现事情没有想象中简单。”张利国表示。在他看来,虽然自2010年开始,国家部委再三出台政策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但到目前为止低空空域并未真正开放。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