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结束的第114届广交会,无论交易量还是采购人数,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近日一份针对珠三角一千多家中小外贸企业所做的调研报告显示,在珠三角地区一千多家中小微外贸企业中,有20.09%的企业存在因为汇率波动而推掉订单的现象。2013年以来,企业平均推掉的订单额达到57.8万美元。
《华夏时报》记者近期对珠三角外贸企业走访调查发现,有单不接的背后,是代工企业不断被压缩的利润。如今制造企业大都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阵痛期,企业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压缩成本、打造品牌和拓宽销售渠道。
但是,这场以政府为主导的企业转型升级正遭遇瓶颈。要完成制造业的蜕变,在多位企业人士看来,还需要进一步改革。而目前的升级仅停留在一些技巧和手段上,真正的技术创新则由于缺乏政策保障而裹足不前,企业都期待着能真正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积极性的政策出台。
小步升级
珠三角企业的转型升级在深圳华强北、东门商圈等地已经开始显现。
据深圳宝安区松岗街道经济科技办专门负责为企业服务的蔡主任了解,很多外贸企业出口转内销后,一边继续做代工,一边开始做自己的牌子入驻国内商场专柜,有的还在淘宝网上打造自己的品牌。
位于宝安石岩的维珍妮服装企业,此前专为国际内衣高端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代工,在掌握技术后,从去年开始在国内打造自己的品牌,在大型商场开设专卖店。该公司员工罗小姐告诉本报记者,同样质量的一款内衣,国外品牌要比国内品牌贵上五六百元,二者品牌附加值相距甚远。
广州炜业皮具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虎近期主要依靠压缩成本改善企业环境。据他介绍,皮具行业毛利润从三年前的百分之五六十,下降至目前的百分之二三十,原来的利润高主要在于人工成本、原材料、物流流通成本都较低,而现在成本上涨,卖价又提不上去,企业没办法做到技术升级,必须依赖人工。
“我们有同行转移到越南生产,利润可以回归到百分之五六十,主要是因为那边劳动力成本低。”刘文虎说。同珠三角很多企业一样,他们开始从自己生产转向重点接单,然后组织原材料,再分包给一些小厂来做。因为相对而言,小厂的管理成本、场地租金成本,以及生产成本都比大厂要低得多。
如今,在观澜富士康工厂内,便驻扎着各类中小工厂,富士康接单后,为了缩减成本,再分包给成本更低的小企业。
人工成本、原材料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这三重因素,是目前代工业和外贸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
记者采访多家制造企业发现,以代工为主的制造业,主要通过压缩成本、打造品牌,以及拓宽销售渠道等小步升级的方式,而自己生产零部件的制造企业,则努力通过技术升级来提升产品附加值。
广东顺德顺炎新材料有限公司由此前的佛山市顺德区顺炎塑料有限公司改造而来,老板傅曼华正在通过改变管理方式提升效益,让员工享有公司内部股份,参与企业分红,提高员工待遇,这明显提高了公司的生产效率。在塑料生产研发技术上,有些产品在国际上获奖后,还可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销售价格。
“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性能,做高端产品,做很多同行暂时做不出来的东西,这样企业就会有定价权,利润自然水涨船高。”傅曼华称。
漫长阵痛期
在刚刚结束的秋季广交会上,二期广东省出口成交1.2亿美元,较上届下降4.1%。这对正处于转型升级阶段的中国制造业而言,外贸减少似乎并不奇怪。
宝安观澜意恒昌制衣厂邱厂长告诉记者,现在客户都会拿东南亚一些国家的价格做对比,很显然,越南、泰国的人工成本要比中国低。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