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边工人一个月的工资还不到一千元。”在越南VTC集团工作的陈俊协告诉记者,经常能从越南当地新闻里看到中国企业赴越南投资工厂的报道。
如今,中国制造业已进入转型升级阵痛期。多数受访企业向本报记者反映,对资本金不足的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研发投入太大,小企业缺乏实力升级技术,眼下只能先从细微改进开始,升级不可能一步到位。
蔡主任告诉记者,过去由于外贸太好赚钱,企业不愿意花精力去打造品牌,但近年来外贸变差后,转内销竞争压力太大,市场对品牌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但是打造自己品牌谈何容易。一个皮包出厂价三四百,而到了商场可以卖到三四千元,刘文虎深知这就是品牌的价值。但是他却没勇气拿出几千万来投入这个无底洞。“要找商场店面,要打广告宣传,没有四五百万别想起步,后续还将不断投入,但还不知何时才有回报。我还不如拿着这些钱去投资房产、商铺。”据悉,深圳很多企业在关闭工厂后,转型到娱乐业、餐饮业、高尔夫球场等第三产业上。
据蔡主任所知,有个生产沙发的外贸企业,产品售价都在两三万元左右,去年这家企业在深圳世纪中心租了店铺,月租10万,目前虽然还在坚持亏损做品牌,但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但也不乏成功者。宝安观澜意恒昌制衣厂邱厂长告诉记者,他们厂的一个同事出来单干后,最初亏了将近一千万,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花百万年薪从韩国重金聘请两个设计师,专做韩版衣服,然后又花费三四百万元请模特、做宣传,如今他第一单就接到两百个客户加盟。
但是邱厂长还在坚持做代工,“目前市场不景气,转型很难生存,大规模投入又太冒险,转型确实需要壮士断腕的魄力和胆子,以及足够的资本支撑。”他说。
“现在只能继续做原来的老客户,不接新单,更不敢接大单。”邱厂长说,做得越大亏得越多。
深圳珈伟光伏照明副总裁彭钦文告诉记者,公司上市之后一直在提升研发创新能力,尤其是电子行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但任何一个企业转型都有个长期的过程,前期很难赚钱,挺不过去的被淘汰了,挺过去的则能占据一定份额。
蔡主任坦言,珠三角地区都鼓励将生产车间转移出去,而将研发和高级制造业留下来,这必然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期待进一步政策
广东省社科院中小企业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对本报记者表示,目前企业处在阵痛期,生存空间已不大,想要进一步发展,阻力在于政府管得太多。“转型升级并非政府引导能够解决,关键要靠市场竞争,但目前存在很多不透明和不公平的问题,转型尚缺乏良好的环境。”
虽然日前国务院推出的商事主体改革,有效激发了民间创业的积极性,而外贸“国六条”实施以来,为企业节省了商检费用,加快了出口速度。但是在多位企业老板看来,这些规则改变还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一达通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外向型中小微企业的信用付款方式依然缺失较大,导致中小微外贸企业流失了大量的大额订单。有33.22%的企业存在“因为支付方式不能达成一致而丢失订单”的现象,超过七成的企业存在资金缺口,其平均每月缺口额达到67.55万元人民币。
更加严峻的是,接近三成的企业在总体订单尚未有明显增长的条件下,资金缺口依然呈现扩大的趋势。多个企业提出,有效融资服务对于中小微外贸企业未来一段时间至关重要,有接近一半的企业明确表示需要持续性融资,其融资的主要目的为生产设备更新、新产品基数研发、原材料备货和市场营销推广。
此外,美富精密制造深圳有限公司厂长张问佩告诉记者,公司在国外的销售额今年已经下降30%-40%,而国内市场则刚刚开发,公司没有动力自己做研发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没有产权制度保护,留不住人才。
另一个LED制造企业刘老板也认为,中国盗版太厉害,导致大家都不愿意花工夫去研究,而与国企央企的项目合作,又太过繁琐,迫切需要改革制度。
事实上,企业从低端向高端转型,欧美、日韩都有过同样的历程。但丁力认为,由于体制存在差异,中国面临的困局更大。“很多项目背后都有权力在支持,企业想的不是创新,而是怎样跟官员搞好关系,如何减税、减租金,拿补贴。”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