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江成为台资西移“桥头堡”
“可以把中草药浓缩成中成药,来抢滩台湾市场”,作为海博会重要内容,在16日举行的“2006成都———台湾生物医药交流会”上,台北市生物产业协会理事长田蔚城博士抛出这样的
构想。他说,首次来川,就带了10多家台湾一流大型中药厂赴会,一家台湾药企已与本地药企擦出合作“火花”。
成都市医药推进办负责人介绍,成都有2000余种中草药,种植中药材30余万亩,是全国最大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和地道药材种植基地,其中地道药材中川芎在国内市场占有份额达90%以上。
“台商做生意的特点是,首先要分清原料产地、技术走向、生产方式和销售出路。”田蔚城坦言,成都丰富的药材资源正是吸引台商的原因。但要把四川药材运回台湾加工,不但要耗费大笔运费,还有繁杂的通关手续,非常不划算。如果台商在成都投资,利用本地资源生产加工,浓缩成西药似的片剂运回台湾销售,就可以大大降低成本。
此次海博会,台湾中农集团带来10多种五颜六色、造型各异的台湾水果,为台湾水果西进探路。“台湾水果仍遇到一些困难。”集团董事局主席简杨柳介绍,这次空运过来参展的几百公斤水果从台北到香港再到成都,几经周折运费就花去1.2万元人民币,大多数台湾水果通关耗时、费用增加。
“东部以上海为中心,西进以成都为中心。”简杨柳看好成都市场,准备到成都投资。据他预测,成都市场销售量可达到上海的一半。他们做产品,专门针对金字塔尖的消费群体,市场已非常可观。
群众享受商业“盛宴”
办会不是“政府花钱赚吆喝”,更重要的是让普通群众得到实惠。正是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海博会的“民本”色彩才体现得淋漓尽致。
16日当天,海博会场馆就向群众开放,近5万群众兴致勃勃地游览,品尝温江为他们精心准备的商业“盛宴”。
由于此次海博会以食品和医药为主题,很多食品企业提供了免费品尝的产品,希望用味觉把市民打动也把商机留住。笔者看到,来自东莞的徐记展区,虽然足足有200平方米,但在不断涌入的市民面前还是显得有些局促,来这里的人都能够免费品尝著名的“徐福记”糖果。
郑州三全食品不甘示弱,现场煮起汤圆和水饺,一位负责人称:“消费者把滋味留在口中,比作什么广告效果都好。”
家住万春镇的张先生一大早就赶来了,对场馆甚至比笔者还熟悉,他说:“来这里就相当于逛了次超市,咖啡、醋、糖果、饼干等生活用品可以买了打包回去。”
雕花大门,青灰色屋檐,红木桌椅……天福茗茶仿古风格的展区在众多展区中格外引人注目。负责人称将展区布置成仿古风格是为了和销售店装修风格一致。展区分茶艺表演和产品展示两部分,赏茶之后还能品茶。品茶的李大爷说,他一大早就起床,步行了20多分钟赶到展馆,就是想看看稀奇,见识台湾的食品。
“海博会让我们增长了见识。”温江区和盛镇的赵先生坦言,最近有买汽车的打算,听说海博会有汽车企业参展,就动员全家人一起过来看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