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都市农业——五个圈
作者: 赵信一/文 赵振超/图

北京市是典型的“大城市小郊区”,与此相对应的是农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逐年下降。2006年,农业在北京市GDP中所占的比重仅为1.3%,而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则分别达到了28.7%和70%。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市农业局委托中国农业大学和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等单位完成的《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从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北京农业的功能进行了科学定位,并提出“公益功能为主,兼顾经济功能的都市型农业引导第一产业发展”,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服务的全新农业产业布局和发展的新思路。
保障城乡统筹发展
截至2005年底,北京市共有185个乡镇,3953个行政村,142.2万农户,381.8万农村人口。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对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新北京、新奥运”的战略构想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副市长牛有成在《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市长汇报会上说,北京的农业已不仅仅是为300多万农村人口服务的农业,也不是为60万农业从业人口服务的农业,而是为整个1500多万市民服务的农业。农业的主要功能不再是生产多少产品,而在于它的公益性。
课题主持人、中国农业大学土地利用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张凤荣教授说,课题的研究目标是,科学定位北京农业的功能,确定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模式,提出“十一五”期间北京农业产业在数量、结构、时间和空间上的布局方案及相关实施保障措施;推进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为北京建设“宜居城市”服务。 建成五个农业发展圈
《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研究》关于农业产业布局的研究成果已体现在《北京市“十一五”时期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中,并首次提出将北京周边河北省及天津市的部分地区也纳入到环京外埠合作农业发展圈。
张凤荣教授说,北京农业产业布局要与北京“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和区县的功能定位相协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段及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相适应;特别是要与郊区的资源禀赋、市场需求和环境容量相匹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