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揽月千年梦圆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奋斗历程纪实
2007年12月12日,人民大会堂,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召开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
此刻,在远离地球38万公里的环月轨道,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梦想的“嫦娥”正轻轻萦绕。这是中国航天器迄今到达的最高高度,更是中国航天史上第三个辉煌灿烂的里程碑。
从绕月探测工程正式立项,到“中国第一幅月图”完美亮相,这项浩大的科技工程仅仅经过了3年多时间。短短的3年多时间,浓缩了中国航天半个多世纪不懈努力的坚实脚步,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断进取的坚定信心,也浸透了无数科技工作者1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辛劳和汗水。
打造“中华牌”探月工程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苏联和美国的探月竞争空前激烈,掀起了人类第一次探月高潮。
1978年5月,美国总统安全事务顾问布热津斯基代表卡特总统送给我国领导人1克月岩样品。中国科学院迅速组织近百名科技工作者进行深入系统研究,并写出了14篇研究论文。
“什么时候中国人可以研究自己从月球上取回的样品呢?”中国科学家发出这样的感慨。
1993年,我国有关部门和专家建议,用一枚研制中的“长征三号甲”火箭向月球上发射一个象征中国的铁质标志。但限于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特别是没有提出明确的科学目标,此事最终作罢。
1998年,国务院成立新的国防科工委,内设国家航天局。国防科工委成立伊始,就着手研究包括探月在内的国家航天长远规划。
2000年11月22日,我国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书,第一次提出要“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随后,国防科工委委托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负责组织立项论证。
经过反复的研究论证,中国首次月球探测的工程目标越来越明确:研制和发射我国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初步掌握绕月探测的基本技术;首次开展月球科学探测初步构建月球探测航天工程系统;为月球探测后续工程积累经验。在制定工程目标的同时,科学目标也逐步清晰:一是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二是分析月球表面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三是探测月壤特性;四是探测地月空间环境。
这些工程目标和科学目标贯穿了一个灵魂——着力打造一个完全自主创新的“中华牌”探月工程。
三年打赢了三场“大战”
嫦娥,是踏着早春的脚步伸展出美丽的翅膀的。
2004年1月23日,正是大年初二。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远见卓识和果断决策下,这一天,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任命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国家航天局局长栾恩杰为工程总指挥,孙家栋为总设计师,聘任欧阳自远为月球应用科学首席科学家,同时给工程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嫦娥工程”。
在强有力的组织管理体系率领下,中国首次探月工程的设计、研制、生产等各个体系开始进入快节奏、高效率的“高速运转”。仅用了3年多的时间,就迈出了三大步——
2004年被称为绕月探测工程的开局年,这一年先后完成了发射场系统总体技术方案制定、测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制定、地面应用系统设计方案制定、卫星系统的方案设计和运载火箭系统的初步研究,并开始进行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
2005年,绕月探测工程的攻坚年。这一年主要以质量可靠性为中心,全面展开初样研制与试验,进行系统间接口协调和技术攻关,工程的技术风险逐渐化解,系统间接口关系得以明确,各系统技术状态得以确定。
2006年是绕月探测工程的决战年。嫦娥一号正样星在这一年完成总装、测试和试验。同时还完成了长征三号甲遥十四火箭的总装与测试,完成了测控、发射场和地面应用系统地面设备的研制和系统建设。总体具备了在2007年执行任务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