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成败对于中国举足轻重,但“低端制造”也成为这些年以来始终难以解开的困惑。30年间,我国的制造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1978年至2006年,我国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约15%,高于全部工业与GDP的年均增幅。2007年,我国制造业的GDP增加值按美元计算达到13000亿,在全球制造业中的比重从3%大幅提高到13.2%,占据了当今世界第二大制造业国家的位置。但客观地讲,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制造业贸易大国,但中国离制造业强国的地位还很遥远。尤其必须指出的是,我国在国际贸易的制造业利益分配中面临着严重的失衡。由于中国制造业经济创造力较低、制造业整体附加值不高,因而仍处于世界制造业产业链的中下游。
库兹涅茨理论表明,产值最大化(经济较快增长)是工业化发展特定时期的常态发展过程,但相比之下,我国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值率较低,约为美国的4.38%、日本的4.37%和德国的5.56%。中国制造业在质量上与发达国家仍存在差距。从中间投入贡献系数来看,发达国家1个单位价值的中间投入大致可以得到1个单位或更多的新创造价值,而中国只能得到0.56个单位的新创造价值。
那么中国为何一直在“低端制造”区域间徘徊?事实上,根据产业链利润的变化曲线,制造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其利润必然会向研发、设计、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转移,生产性服务业就会成为带动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特别是以金融、物流、信息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日益紧密,并呈现出互动发展的趋势。现代服务业能为生产或最终消费提供中间投入,可以支撑制造业的循环架构,降低可变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并进一步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十七大报告中就已明确提出,构建以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产业体系的建立是一个经济发展转型的过程,即将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效益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转变为低能耗、低污染、低投入、高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方式。事实上,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渗透,信息化与Cye.com.cn工业化高度融合后的先进制造业,不但不是资源消耗大户,而且以先进制造业为核心,高技术产业提供上游支撑,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下游支撑,通过价值链的提升、微笑曲线的提升,就能形成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技术产业三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