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牌 “三股力量”各执一词
气候变化是全球每一个国家都需要面对并承担各自责任的问题。出于各自利益的不同,当前的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分成三股力量——欧盟、伞形集团(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展中国家(77国集团+中国)。
欧盟将自己视为应对气候变化的领导者,在节能减排立法、政策、行动和技术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欧盟强调美国应承担减排责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京都议定书》的制定通过,与欧盟的积极推动有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暴发后,欧盟的谈判态度走向消极,在资金和技术转让问题上,欧盟尤其缺乏诚意。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伞形集团国家的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一些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条件。其中,最不积极的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态度有所转变,气候变化成为奥巴马政府首要政策重点之一,其清洁能源技术最近几年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不过,美国迄今拒绝接受《京都议定书》。日本首相鸠山由纪夫提出到2020年在1990年基础上减排25%,但迄今未阐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来自中国、印度、巴西、南非和77国集团主席国苏丹的代表11月底在北京发表声明,坚持《京都议定书》应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此外,哥本哈根会议成果应涵盖长期合作共同愿景、减缓、适应、资金和技术转让等内容,并应考虑最不发达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和非洲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的特殊需求。
分歧 “碳”与钱的明争暗斗
分歧主要集中在两个核心问题上,即减排目标和资金。
有研究指出,当前各方摆在桌面上的减排量总和,与有效减缓气候变化的目标要求还相去甚远,这个缺口应该由谁承担,正是各方争论的焦点。
一方面,以中印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为减排作出积极努力。12月3日,印度环境部长拉梅什宣布,印度的减排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20%到25%。此前,中国政府已于11月26日公布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全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
可是,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在担当减排责任时“裹足不前”,专家指出,美、日等排放大国要么大做“口头文章”,要么开“空头支票”,即使是对气候谈判最积极的欧盟,也只承诺20%到30%的减排目标。
在资金方面,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都承认,发达国家因为负有历史排放责任,应该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资金帮助,但是这个资金数额应该是多少?由哪些国家以什么方式分担、提供?也仍然处于争论之中。
欧盟预测,发展中国家每年至少需要1000亿欧元资金用于应对气候变化,其中一半需要国际社会的援助。然而,今年10月欧盟秋季首脑会议绝口不提欧盟早先达成的提供资金的具体数额,特意模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界限,强调所有国家都要贡献。
联合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府间组织——77国集团主席国代表卢蒙巴·斯坦尼斯洛斯卡乌·迪平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所有问题的根源在于,手中有钱的国家不愿意出钱解决那些实际上是由他们所造成的问题。”
博弈 谁来控制低碳经济?
针对减排目标和资金技术援助,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过多次博弈,专家认为,其实质是要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11月28日,中国、印度、巴西、南非以及77国集团主席国苏丹的代表发表声明,声明各方一致坚持《京都议定书》应继续有效,要求发达国家承担第二承诺期减排指标。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邹骥表示,中印等发展中国家在哥本哈根会议前夕达成重大一致,正是为了反对发达国家转嫁历史责任的企图,捍卫自身正当的发展权益。
邹骥指出,哥本哈根之前的多次气候谈判中,发达国家屡屡在强制性减排指标等问题上向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施压,要求中国在减排问题上作出更多承诺。
10月及11月,接连在曼谷和巴塞罗那举行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中,欧盟甚至提出要废除或抛弃《京都议定书》,改变国际气候谈判的基础,搭建新的谈判框架。
“表面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额度的谈判,更深层次则涉及到各国竞争能源创新和经济发展空间。”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杨洁勉指出,欧美发达国家气候谈判的实质就是试图占有未来新型能源技术和市场,垄断环境容量划分,最终实现对低碳经济的控制。
据新华社 RB022
专 访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官员纳托尔:
中国带来新动力
新华社记者 宋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办公室发言人尼克·纳托尔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说,中国在至关重要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前夕宣布量化减排目标,显示了中国继续加大力度、减少经济发展中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坚定决心。
11月26日,中国政府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决定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
“包括巴西、韩国在内的许多国家都做出了相关承诺。中国的减排目标将同这些国家的承诺一起,为哥本哈根会议达成决定性决议带来契机,”纳托尔说。他还指出,中国越来越认识到,21世纪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相辅相成的,环保可以带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帮助建立繁荣、稳定和健康发展的社会。
11月初,中国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四届部长级会议上倡议建立中非应对气候变化伙伴关系,不定期举行高官磋商,在卫星气象监测、新能源开发利用、沙漠化防治、城市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合作,中方还决定为非洲援建太阳能、沼气、小水电等100个清洁能源项目。对此,纳托尔称这一新措施的提出非常及时。
“非洲大陆是导致气候变化责任最小的地区,却是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最弱的地区,同时还面临着巨大的能源需求。目前,非洲许多地区还没有电力供应。中国帮助非洲发展100个清洁能源项目,将帮助非洲在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增长多元化的道路上前进,改善当地就业状况。此外,这一举措也将帮助非洲早日摆脱贫困,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因此,我们对中国政府的这一举措表示欢迎,”纳托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