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要特点
1、生产:恢复性增加库存化。
09年的主要特点是去库存化,即生产方对未来预期悲观,不敢增加库存以扩大再生产,只是维持现有库存和生产规模,直至库存耗尽。全球各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普遍低于50%,表现为全球范围内的生产性需求不足。2010年的主要特点,则是恢复性增加库存化,生产方对未来预期转为正面,但又不能确定,开始适量增加库存,但并不急于到位,尝试性增加。PMI开始上升,主要发达国家接近或超过50%,全球范围生产性需求上升,但以短期需求为主,长期订单较少。广交会上的合同情况也可印证此点。
2、消费:新的消费模式尚未成型。
08年金融危机前,全球主要消费方是欧美国家,主要方式是透支消费。国家靠高额债券(或曰财政赤字)消费,企业主靠发行股票消费(将未来的现金流变现),个人靠住房按揭、汽车按揭、信用卡消费。本轮金融危机以及延续的欧元区危机,警示各方此种模式不可持续。但作为发达经济体,欧美的劳动生产率以及相应的工资增长率的提升(姑且不论就业率低迷)都会较为缓慢,如果改变透支消费的模式,何以继续支撑其消费占GDP高达70%的经济循环?因此,在新的消费模式未形成(或者老的消费模式未恢复)之前,全球消费不足,将是主要特征。
3、投资:避险+投机。
08金融危机前,投资+投机是资本供给方的主要策略,表现为亚太等新型经济体的外来投资大幅增加,相当部分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同时大宗商品、房地产等资产价格持续攀升。当前,全球经济态势不稳,全球新型的供给--需求经济模型尚未确立,各国在新模型中的角色地位尚未清晰,资本供给方更多考虑的是如何避险,在做好防守策略的基础上,寻求新的投机的机会。因此,全球FDI的增加将缓慢增长,既使局部快速增加,也是必然伴随投机性机会的出现。中国今年6.20汇改以来,资本项下(包括贸易项下)顺差将增加,其本质也必然是对人民币汇率升值预期所致。
4、货币:通缩迹象隐现。
08年金融危机后,各国普遍采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投放了大量基础货币。但由于对金融机构监管标准大幅提高,同时金融机构对经济预期悲观,导致基础货币并未向实体经济投放,只是存在于金融机构之间保证流动性的需要。因此,主要经济体货币供应量并未增加。2010年4月,美元M3余额13.2万亿美元,比2009年6月最高水平下降5.4%; 2010年3月,欧元M3余额为9.3万亿欧元,比2009年4月最高水平下降2%; 2010年4月,美元M2余额为8.47万亿美元,近一年,尤其是近半年以来,基本持平; 2010年4月,欧元M2余额为8.26万亿欧元,近一年基本持平。全球两大货币美元、欧元货币供应量M3共同出现持续一年时间的下跌,这在欧元1999年成立至今还是第一次。单以美元来说,美元M3如此幅度的紧缩,要到1929年~1933年的大萧条时期才能寻找到共同点。
随着2010年全球经济逐步恢复,货币供给的不足将成为主要矛盾,如持续时间过长,势将导致全球通缩。
总体上看,全球经济的主要矛盾在于需求不足,短时间内,老的透支式的金融供给无法构成有效的社会需求,资本逐利性的投资需求也将暂时性退出实体经济领域,货币供给不足,甚至出现通货紧缩。经济V型回升的概率较小,U或L型可能性较大。如欧元区问题处理不慎的话,全球出现第二次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届时,必然伴随W型二次经济探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