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学界、外媒看好经济企稳
对于经济数据出现好转迹象的原因,国务院国资委研究院研究员胡迟(微博)对记者表示,市场一直希望宏观经济数据尽快出现扭转,但由于上半年需求没有改善,这一转折一直没有到来。但在政府高层进一步强调“稳增长”,市场预期政府会有温和刺激性措施出台后,投资有所改善,市场信心有所恢复;再加上企业已经经过半年多的调整,存货和效益都有所改善,所以经济数据也就出现了一些好转。
8月10日,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在上海市浙江商会年会上表示,据他最新了解的数据,中国经济有可能在三季度触底,四季度企稳回升。
陈东琪认为中国内部环境总体上在改善,这包括PMI止跌上升、社会用电量增加、货运指标好转、主动库存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增长等。
近期学界亦不乏认为中国经济将触底企稳的声音。瑞穗证券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认为,工业、进口数据好转,与对原材料需求的增加相一致。他预计三季度经济触底回升;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宏观经济研究室主任牛犁则对媒体表示,总体看,中国经济正在企稳,而且略有回升。
美国《华尔街日报》认为,中国经济可能已在第二季度触底,余下的几个月中国经济将稳步扩张,这将提振全球经济增长。海外市场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强于预期,推动了中国制造业的增长;同时,进口的超预期增长则意味着中国内需正在增强。
英国路透社则援引分析师的话称,最新数据表明,中国经济至少在短期内已经平稳,政府扭转经济增速下滑的努力已经奏效;巴克莱银行多名分析师则认为,一系列数据将有助于中国实现全年7.5%的增长目标。
政策明确后形势渐明
回溯近期的政策信号,实际上政府一步步明确了底线管理的思路和“稳中求进”的态度,也一步步稳定了市场信心。
7月初,由于经济增速持续放缓,市场曾经关注中国政策是否会强化“稳增长”措施,并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底线到底是6.5%、7%还是7.5%进行过猜测。
到了7月中旬,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主持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明确,“宏观调控的主要目的就是要避免经济大起大落,使经济运行保持在合理区间。其‘下限’就是稳增长、保就业,‘上限’就是防范通货膨胀。今年要完成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并以此解答了市场的疑问。
到了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上半年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坚持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要努力实现三者有机统一。同时,会议定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并用“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等表述基本总结和重新强调了上半年中央和政府所提出的各项政策导向。
记者注意到,在具体的政策领域上,国务院过去数月已经召开了一系列会议。其中,陆续部署了棚户区改造、激活财政存量资金、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促进信息消费、暂免征收部分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促进贸易便利化推动进出口稳定发展、改革铁路投融资体制、加快中西部和贫困地区的铁路建设、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一系列改革发展任务,事实上已经向市场明确了环保、铁路、地下管网、污水和垃圾无害处理、地铁轻轨、城市配电网等一系列投资的重点。
李慧勇判断,从7月份的情况看,政策微调从信心和实际效果看都有体现,预计未来一段时间国家仍将延续目前的政策基调。立足于短期,主要通过盘活财政和货币存量,加快铁路、通信、能源、保障性住房等基础设施建设来稳定经济,应对经济下滑压力;立足于中长期,主要通过加快改革,来寻找新的经济增长动力。除了召开三中全会之外,市场呼声很高,条件也基本具备的重大改革措施例如新型城镇化、金融市场化等有望成为下半年改革的重点。
不过,指望经济表现在年中政策引导下重现以往的增长态势可能是奢望,因为当前政策很明确的落点是优化经济增长的结构,在某些领域有限刺激,而过去经济增长所依赖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度投资难以重现。
钢铁市场可能最能体现这一变化。在7月份的钢材市场上,国内钢市的确在淡季中走出一轮强有力的反弹行情,其中建材、板卷价格涨幅最大。但房地产、汽车、造船等用钢行业自身增速仅仅是企稳,部分指标如手持船舶订单量、汽车产销量在过去两个月出现环比下滑,这也预示本轮的销售提升只是在以往超跌基础上有所改善,但难现应对金融危机时那样由政策引导的迅猛增长。
李慧勇认为,考虑到政策微调,总体需求趋于稳定,目前仍维持今年全年GDP增长7.6%,三、四季度GDP分别增长7.6%和7.5%的判断不变。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