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尖锐,大学生创业由“冷”变“热”。同济大学中国科技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尤建新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大学“创业热”本身是一件新事好事,但也存在着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以积极的姿态“捧杀”大学创业者,必须引起警惕。
在尤建新看来,当前大学“创业热”存在五大误区。
误区一:课堂里完成创业教育
许多大学为了推动大学生创业,纷纷增设关于创业的课程或讲座,但效果不彰。尤建新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学校园内的课堂难以完全承担起创业教育重任,对于创业而言,校园之外的学习可能更为重要。因为创业是实践性的行动,并非完成课堂作业或一篇论文就可以成就。更何况许多在课堂上侃侃而谈的教师,自己对于创业的认识也不知深浅,有时不仅无助于大学生就业,还会产生误导。
误区二:创业就能成为企业家
尤建新表示,许多企业家是在创业后成长起来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创业就能成为企业家。高瞻远瞩、胸怀大志,胸襟开阔、海纳百川,不畏艰难、百折不饶等企业家的特质不是每个创业者都能拥有的。成为企业家是创业者的目标,但不能成为创业的必然。否则,急功近利、“一夜致富”将成为创业者头上的魔咒,阻碍创业者的健康发展。
误区三:创业是大学的任务
最近,教育部门和大学掀起了“创业热”。但尤建新认为,如果创业仅仅是教育部门和大学一头的热情,没有社会整体的呼应,很难真正“热”起来。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创业是全社会的事情,特别是政府和产业界的关键作用不能在“创业热”中被疏忽。充分发挥官产学的作用,是“创业”健康发展的关键。
误区四:就业不成就去创业
尤建新表示,创业对于大学生的个人发展是一种考验,其难度远远大于一般的就业,不是读书成绩好就能胜任创业的,更不是读不好书就一定是创业的主力军。创业需要大学生具备优秀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要能够面对市场的挑战,要有勇气战胜创业征途中的种种困难。只有综合素质优秀的大学生才能应对创业的艰难,并能够不屈不饶地坚持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