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金融危机席卷之下,原本脆弱的大学生就业更显艰难。党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各级地方政府、各高等学校都在积极搭建大学生就业平台,都在努力改善大学生就业环境,认识不能说不高、措施不能说不得力、投入不能说不多,为什么效果总差强人意,为什么就业仍会如此艰难?是国际金融危机,是经济水平,是自身素质 ,还是思想观念?应该说都高度相关,但都不是关键。
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趋同培养模式导致大学生就业难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社会适应性不强、创新创业能力不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高校在具体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办学定位出现了一定偏差。定位的偏差导致了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偏差,人才培养规格目标的偏差又导致了学科专业设置的偏差,学科专业设置的偏差最终引致了课程体系建构、教学质量评价以及人才培养质量的偏差。在我国高校办学类型定位体系中,主要是遵循高等教育内部发展规律而划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忽略了高等教育发展外部规律的客观作用特别是内外部规律综合作用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这种统一的定位模式给各高校发展预设了一个基本框架:统一目标、统一要求、统一规格,甚至统一教材(如各种各样的规划教材)、统一办学组织形式和评价方式(如全国统一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导致了千校一面、千人一面的趋同教育结构和教育产品,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人才需求的灵活性、多样性、流动性要求;这种定位模式还直接引致了社会人才结构性失衡:“市场需求的,高校培养不出来;高校培养出来的,市场又不需要”;也间接强化了大学生择业就业观念畸形:“高不成、低不就”,最终导致高校人才培养体内循环、人才产品适应性不强和创新性不足的尴尬局面。如何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要求、充分反映社会人才需求、不断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改进人才培养质量既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措施,也是推进高校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须增强学生就业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
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就是要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特别是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育和造就一大批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创业实践精神的创业型大学是党和国家的基本要求,也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扩大就业的核心和关键就是要创业,要以创办实业实现创新立业,要以创业教育造就创业型大学,以塑造创业大学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
创业型大学的人才培养规格强调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人才培养质量管理强调以创业教育为核心,建立具有观念开放性、内容实践性、方法研究性、管理动态性、评价双向性等特征的开放式质量管理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