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志远认为,创业教育不是第二课堂,学校要搭建专业创业平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才是出路。
在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全面修订人才培养计划,逐步构建起一套理论与实践并举、课堂与课外联动的完整创业教育体系。
学院规定,创业课程必修学分和创业实践认证学分共10分。
在试点专业的专业教育中,设置创业实务、专业创业、中小企业创业管理等为专业必修课,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创业理论与知识教育。在实践教学环节,利用专业实习、实践、综合实习等实践教学载体,强化对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培养。
更为重要的是,学校搭建专业创业平台,让学生把专业知识运用到创业实践当中,成功实现自主创业。温州科技职业学院5个系都有与专业教育相对接的学生专业创业园。园林系,有创意农业园,中小学生可以到大棚里面来进行DIY,自己制作精美的小盆栽;信息系,有大学生网商创业园;动科系,有宠物医院,学生学习专业后,可以马上进行创业实践。农生系的现代农业创业园,已成功开发出10多个农业项目。有一位同学利用学院提供的技术,成功开发出新品种水果玉米,只要玉米一出地,就被市场一抢而光,后来,这个同学带动周围的农民一起种玉米,让农民切实得了实惠。目前,在现代农业创业园,已经孵化出农业小企业6家,成立农业创业工作室10多个。
创业教育呼唤“顶层设计”
在我国,高校学生创业的动力,最初往往来自学生自身自发地形成的。例如,“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发端于1997年清华大学经管学院团委借鉴国外的做法而举办的创业计划大赛。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生创业实践,多数是学生自发创办的,主要面向校内市场的、侧重于日常消费品的经营项目,缺乏科技含量与高附加值,基本属于生存创业。
谢志远呼吁,如果能在学校有组织的引导、导师有意识的指导下,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既能有效促进产学研的结合,又能大大促进学生创业实践由生存创业向机会创业转变,有利于初创企业的成长。
例如,福州大学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大学。通过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资质评定机构、小企业开发中心、校友会、创业者协会等,形成学校、社区与企业良性互动式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
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也明确提出建设创业型校园,建设一组创业示范店、一条现代农业创业街、一幢创业楼、一片网商创业园。该学院还开辟了“导师+项目+团队+基地+农户”的农业类学生创业途径。现在,已经有38个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创业,有水培植物、迷你菜园、水果玉米、无土栽培、盆景果蔬等项目。
谢志远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创业教育是高等学校继培养学生学术性、职业性之后的“第三本教育护照”。各个高校应该主动强化学校对创业教育的“顶层设计”,推动创业教育自上而下的开展,形成创业教育的体系。这样,既有利于学校创业教育资源的整合,也有利于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更利于创业教育的规模化、水平化、层次化的推进。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