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行少”的创业迷思
3月9日,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调研报告》显示,76.7%的在校大学生对创业感兴趣,认为通过自主创业能够实现自我价值,享受人生自由。26.8%的大学生打算今后创业。但一个无奈的现实是,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创业率只有1%左右,而东部发达地区也只有2%到3%,形成一个“说得多做得少”的迷局。
李滨(化名)是山东大学2008年的毕业生,在大学里当过学生会副主席,跑过活动赞助,且人脉相对较强,2009年在毕业一年之后,他选择了当时很流行的桌面游戏作为自己的创业项目,在青岛市开了一家130多平米的桌游店。“盘店和购置东西前后花了十几万,除了自己筹措的资金,还寻求了大学生创业贷款,当时是豪情万丈。”
然而,令李滨没想到的是创业远非这么简单,由于没有系统的创业培训,桌游店的经营一直不瘟不火,“五一”黄金周开业时,他还邀请了几个上学时认识的名人助威,也出现了短期的火爆,但随着时间推移,李滨发现营业额出现了很大的下滑,2010年,他不得不将开业一年多的店面转租给别人,也结束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
2009年教育部高校学生司进行的“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研究”报告显示,在高校毕业生创业企业中,“经营状况良好,健康发展”的占23.0%,“收支基本平衡,平稳经营”的占31.4%。24.9%的创业者考虑改变经营项目或歇业,20.7%的人已经停止经营。近半数创业者对其企业状况不满意。
高校创业教育缺位
像李滨这样的创业大学生不在少数,而从其本身的素质来看,他还是创业大学生中的佼佼者,却依然难逃“关门大吉”的结局,从李滨的创业经历来看,缺少系统创业知识培训应该是其创业失败的主因,面对26.8%的“准创业大学生”,高校却依然没有相关的创业课程设置和培训,高校创业教育的缺位也应该为低创业成功率埋单。
2009年9月青岛大学音乐学院毕业的张达俊目前经营一家慢递小店,小店开门快一年了刚刚能够收支平衡。张达俊和几个同学大学期间也曾有过打工体验社会生活的经历,也上过一些就业指导课,但仍和实际很难对接。所以从开始的筹资、租店面、内部装修到开门营业,几个年轻人没少吃苦头。
目前,高校对于创业教育还没有一个系统的认知。一些高校办了一些创业班、创业学院,也办了一些创业培训讲座,但离创业却越来越远。相关专家认为,若是只有照着稿子念的老师,这样的创业班有还不如没有,“它起的误导作用大于推导的作用”。
青岛尚德元益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胡国庆2008年毕业于青岛大学服装纺织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大学期间,他也选修过类似大学生创业指导、财务管理等课程,“学校为了提高大家的综合素质,选择了开讲座、与企业联合等方式来给大家提供一个平台,对于毕业后的打算,导师也会根据目前的社会形势和个人情况给些创业的提示建议,但具体到选择哪个行业、怎么去开店等实际问题则没有任何指导。”胡国庆这样说。
专家表示,目前国内对创业型大学仍存在歧视,“在国外,如果说一所大学是创业型大学,大家都引以为豪,比如创业做得最好的麻省理工大学。而在国内,都把研究型作为最重要的方向,真正投入到创业教学里的并不多。”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