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10年的探索和发展,“政府扶持创业、高校助推创业、市场驱动创业、社会给力创业、学生热心创业”的格局已经形成。但不可忽视的是,仍然有相当多的高校或相关部门把大学生创业教育贴上“数字”的标签,创业教育是否成功就是看学校就业率提高了几个百分点,看多少大学生办了实体、办了多少、挣了多少钱,看大学生参加了多少次社会实践活动,加入多少社团,参与多少研讨,此外,相关部门在总结创业教育成果时也不忘罗列一堆堆数字,诸如贷了多少款、拿了多少地、提供了多少优惠条件等等,而数字背后的社会效果、跟踪措施和解决办法却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大学生创业教育工作是否真的需要“数字”说话?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不是就业的“救命草”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_权$所有
大学生就业难是扩招以后很多高校都面临的问题,一些高校视就业工作是基础工程,是希望工程,是民心工程,甚至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工程。在就业这根高压线下,高校管理者狠抓大学生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作为就业“寒冬”一个理想的“御寒之地”,这是类似学术“功利化、浮躁化”移植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表现。事实上,2010年,全国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人数是10.9万人,也仅占当年730万待就业大学生的1.5%,2011年全国等待就业与分配的大学生是660万人,再加上历年没有就业的约100万人,总计约760万人,即使按5%的大学生参加自主创业,也就解决38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其余的722万人又怎么办呢?一些地方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推动创新”的理念,其本质是通过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的技巧和技能,以及就业意志的磨炼,归根结底是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为自己的人生做积累,为将来可能的自主创业做积累。如果确实要与就业挂钩,那也只是“准就业”或“前就业”,是为真正就业打基础用的。创业教育绝不是大学生就业的一个环节,更不能成为就业的“救命草”。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不是挣钱的“孵化器”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_权$所有
大学生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创造财富本无可厚非,问题是创业教育是否是大学生创业成功、大把挣钱的“直通车”?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成功的平均比例是0.3% ,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最高的浙江省也不过4%,天津等省市的成功率只有1%,大部分大学生创业之后并不能独立持续发展,更谈不上挣了多少钱。近几年来,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大学生创业教育,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很多鼓励或优惠政策,高校也是处心积虑地为大学生创造条件,为何出现“全社会火热重视、大学生创业成功独暗”的状况呢?究其根本,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教育活动或表层的教育形式,是过程,不是结果,是手段,不是目的。大学生创业教育不只是针对少数有创办企业潜质的学生开展的技能性教育,而应是面向所有学生开展的综合性素质教育,其终极目标是为大学生提供可持续发展,一谓地追求大学生创业教育短期的经济效益,会让这项健康的事业变为亚健康或不健康,是对社会的不负责任,更是对大学生这个富有活力的群体不负责任。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