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自我实现的“鉴别仪”
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大学生,面对身边开展的轰轰烈烈创业教育活动,也存有诸多困惑。同学之间网上交流、短信沟通,往往自豪地宣称我又参加了某某组织,又去社会上做了哪些事,把参加创业教育活动次数多少、项目多少视为自我实现的一个“鉴别仪”,与之相呼相应的是,有些大学生创业认知不明确,轻率试水自主创业赚取创业教育眼球。这二者均忽视了创业教育本身的价值取向,就大学生群体而言,创业教育是与社会零距离接触的“命脉”,是社会实践活动彰显时代的“名片”,是培养能力、掌握技巧、磨练意志的“利器”,是激活高校课程教学一潭死水的“源泉”,是深度推进区域产学研结合的“载体”。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创业教育充分地让大学生了解社会,理性对待社会,培养感恩,而感恩有利于减缓压力,有利于降低浮躁,从这个层面说,大学生创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社会和谐一付不可缺失的“良药”。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权|所有
不是相关部门的“数据库”本(文(来(源(于(创(业(网 c%y%e.c%o%m.c%n版_权$所有
谈及创业教育成果,一些高校强调办了多少实体,调动了多少大学生参与创业,召开了多少次创业教育培训会,取得了多少经济或社会效益,似乎这些数据就是创业教育力透纸背的工作,错解创业教育系统职能和概念职能的张力关系。如何合理地界定创业教育的系统职能?一些职能部门为了体现对创业教育的支持,总是宣传拿了多少扶持条件,出台了多少优惠政策,暂不说扶持条件有多少、优惠政策有多少,就是这些政策的可执行度就要大打折扣,许多地方部门出台的政策存在“一多、一少、一高、一低”的问题,即政策操作的程序较多、政策优惠的含金量较少,政策设限的门槛较高、政策导向的层次较低,仅以“优惠的含金量较少”为例,大学生创业政策看起来非常诱人、非常优惠,减免收费的项目少则几项,多则几十项,但这些项目大多是办事程序中的一些手续费、证件费,优惠的费用加起来少的只有几十元,多的也只有几百元,这些费用与大学生创业所需要的费用相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更何况还有一些遥不可及的优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