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鼓励大学生创业来缓解日益增长的就业压力,这个导向本身就值得探讨”,熊丙奇表示,尽管这些年国家出台扶持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越来越多,对创业的指导也越来越细,但真正在毕业后就选择直接创业的大学生在所有应届毕业生里的比重连1%都不到。“并非学生热情不高,恰恰证明他们更加理性了”。
持类似观点的还有被称为中国大学生创业导师的著名学者李开复,他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随着社会各方对大学生创业越来越重视,以及舆论对创业成功的个案不遗余力地宣传,很容易对孩子产生某些误导。鼓励学生有创业精神是完全可以的,但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否合适就另当别论了。”
专家疾呼:
改善教育体系更迫切
对于到底应该将创业置于何种地位,熊丙奇认为,现在社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存在着一种误解,即“创业是一种再就业”。“很多学生是在找不到理想工作的情况下,不得已选择创业的,这其实是把创业看低了。创业需要一个长期的教育和准备过程,还有社会是否存在着一种成熟的创业氛围。从某些专业方面来说,创业的要求远高于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熊丙奇告诉记者,促进学生就业是教育主管部门不可推辞的责任,这一点上不应该有用“引导创业”来推脱责任的想法,相反应该尝试一点更加实际的做法,真正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
而李开复也认为,相对于欧美成熟的教育体系,中国从小的“唯分数论”,根本无法要求学生到临近毕业时,都即刻拥有成熟的商业知识和创业计划。“拿美国来说,他们的基础教育非常重视对学生的执行力、团队精神和市场研究等方面的培养。而我们更在意考试得了多少分,全校排名第几……创业教育并不是一句话,相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此,李开复还特地举了斯坦福大学的例子加以证明,“当你进入斯坦福的第一天起,就耳濡目染了身边学长学姐创业成功的故事。学校边上就是著名的硅谷,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学习到了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而学校的规章制度则保证了各种创新行为和想法都能得到鼓励”,“与其人为地追求所谓大学生创业的成功率,不如先想办法营造出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更为实际”,李开复如是说。
过来人谈经验:
创业不是光有热情就可以
刘学森是上海市创业成功的典范之一,创业四年不到,如今,他创办的企业已经初具规模——近百人的员工队伍,在上海和苏州分别建厂。
虽然创业的想法在大学时期就有了,但刚毕业的时候,刘学森还是选择了就业。从本科到读研,当中间隔了五年。这五年中,他分别在英特尔和AMD实验室工作,特别在AMD工作期间,刘学森已经成为专业工程师。“可以说,这五年的工作经验对我研究生毕业后创建公司有直接作用”。
“第一次创业,刚开始做的是代理公司,给一家专业检测研究所做代理,帮它接受其他公司的订单”,刘学森告诉记者,创业时期,公司的经营其实非常简单——拿到客户的订单交给研究所,和研究所谈妥分成比例,赚取当中的提成即可。
但好景不长,如此“简单”的赚钱模式很快就维持不下去了。“当他们觉得可以不需要通过我来寻找客户的时候,我对于他们来说就不存在合作的意义了”,刘学森回忆道,那家研究所最后是以收购其公司的名义接收了他全部的代理业务,甚至将他都招为研究所的职员,“当时还给了我编制,对于同龄人来说,这是一份非常稳定的工作”。
一心要创业,却不料最终还是为别人打工。“这次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很大,在履行完在该研究所的全部工作之后,我就决定辞职,重起炉灶”,刘学森更愿意将第二次尝试看做自己真正的创业,“从筹措资金到确立项目,还要跟政府、企业等各个方面去谈,都是自己一个人在做。第一次跟自己一起创业的伙伴选择留在研究所当个职员。回想起来,那段时间确实非常辛苦”。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