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刘学森有相似经历的还有陈凯。三十刚出头的他目前正在经营着几家连锁餐饮店,说起自己的创业经历,陈凯认为刚开始的创业者,身上除了一身蛮劲之外,其实一无所有。“起先我选择和自己所学专业对口的方向,做家居设计。直到正式开始做了才发现,创业并不是光有热情就可以的”。陈凯介绍说,首次创业带给自己最大的教训便是如何保证现金流不出现断裂,“后来选择做餐饮,就是出于现金流的考虑——开饭店现金流转会比较快。做家具都是要先付款,将货买下来,如果生意不好就全砸手里了,这些都是在第一次创业中没有弄清楚的”。
在总结自己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原因时,陈凯告诉记者,对困难估计不足,以及对市场和经营一知半解是最大的症结,“有些东西只有失败后才能真正体会到”。
家境比较殷实的陈凯还有第二次实现自己创业梦想的机会。可是,对于绝大部分平凡的孩子,一次的创业失败会意味着什么呢?
对话李开复:
“刚毕业就去开公司?天方夜谭”
广州日报:现在不少大学生毕业后将创业作为就业的方式之一,有些甚至在校期间就开始盘算着如何创业,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
李开复:这是一种很危险的误导,搞企业失败的风险并不是每个人都承担得起的,更何况刚毕业,欠缺社会经验和资源的大学生。在我看来,他们创业成功的概率几乎为零。创业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包括专业素养和人脉资源等方面,等到对社会有了一个更为理性的认识,这个时候创业成功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广州日报:但不少学生都认为自己的灵感或创意很有前景,有些创意也确实在同龄人中比较独特,俗称“金点子”,他们对于创业的冲动或许更加迫切。
李开复:我想给所有正怀着这种想法的创业者们一个忠告——请抛弃所谓“金点子”的想法。点子不值钱,值钱的是执行力,就是如何把创意和想法真正付诸实践。执行力包含很多因素,包括学习积累、创业方向、个人品性和团队精神等。在创业之前不妨先问问自己,到底是否具备这样的执行力,还是仅仅只有一个所谓的“金点子”?
广州日报:很多创业者将公司上市看作是自己创业成功的标杆,特别在创业板推出之后,让不少中小企业一下子得到了广阔的融资渠道。
李开复:上市、圈钱不是创业的最终目标,年轻创业者们该思考的是如何创造新的技术,塑造健康的创业生态系统。盲目打击对手或者无限扩张上市,因此产生的恶性竞争对一家新创立的公司而言,弊远大于利。
广州日报:不少创业者,特别是科技型企业尤其重视“专利”的申请,有些甚至将科技企业等同于“获取专利”,您怎么评价?
李开复:这是一个误区,科技企业的创立,申请专利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环,更加不可或缺的是对市场的了解。高科技公司能否生存下去,从根本上取决于创业者是否了解市场,洞悉客户所需。有些领域甚至不需要大量的发明,只需要进行一些微调和改进来满足客户需求,就能获得很高的收益。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