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归创办的企业中,大约1/3能有较大发展;还有1/3能勉强维持生存;而剩下的1/3则已处于破产或半破产状态。是继续坚守,还是重新回到国外去上班?
“海归回国创业最大的困难是什么?”“融资”
彭泽忠的回答比提问还显得单刀直入,“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三次回国创业,都碰到融资难的问题,虽然每次都有改变,但并不大。”当下的中国,在基金经理们为涌进账户的资金投向而烦恼时,彭泽忠们也正在为手中的项目四处化缘。
够不着的资本
我们无法想象让海归们支个路边摊,一分、一毛地攒出第一桶金,这些带着国际领先级项目归来的创业者,面临独有的资金困境。
身为美国硅谷博士企业家协会副会长的彭泽忠,名片左上角醒目的篆印着“四川人”三个字。2000年圣诞节前夕,四川省侨办举办的川籍海外学者、企业家恳亲洽谈会邀请了彭,并组织来宾们到绵阳当地参观考察,因为在当年的9月,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视察绵阳,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传达了将绵阳建设成中国科技城的决定。
四川人彭泽忠坐不住了。2001年6月,彭泽忠在硅谷创办了公司;3个月后,彭就在绵阳高新区留学生创业园注册了绵阳凯路微电子公司,办完全部手续只用了两天;1个月后,李岚清又亲临绵阳凯路微电子公司视察,接着他的公司申报的“与LOCIC-CMOS工艺全兼容的新型嵌入式不挥发存储器”项目,以其国际领先水平获得了科技部技术创新基金150万元的支持,这已是政府无偿支持的最高额度。
但这个在中国开花的项目,流落到了美国才结出果实。“这个项目,前期需要上千万甚至上亿的投资才能开发出来。当时后期融资相当困难,没有办法,只能回到美国,拿美国的风险投资来开发这个项目。”彭说。
相同的一幕在2005年重新上演。“那时我重新回来,带来FPTA可编程门阵列集成电路项目,同样是一项世界领先技术,到现在国内这一领域还是空白,可依然遇到融资难的问题。”彭再一次遗憾的回到美国,去拿美国的风险投资。
彭的融资经历并不缺乏事例支撑。在武汉光谷开发区,创建湖北光通光电系统有限公司的新加坡归国博士陈义红,在创业5年之后黯然离去。“我的企业是一个可以做到两个亿的大企业。然而需要资金投入时,却借贷无门。目前想在国内贷款500万元都难上加难。”陈义红说。
海归们不约而同的将政府的资金扶持形容为“撒胡椒面”。
王辉耀是中国欧美同学会商会会长,他在《如何提高海归创业成功率》一文中提出“现有创业扶持资金太过分散,如同撒胡椒面,如较常见的模式就是每个入驻园区的留学人员项目可以得到10万元的补贴。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建立一个全国规模的留学人员创业资金支持计划,以配合和推动中国在新时期的自主创新,支持留学人员回国创业。”
“撒胡椒面,能研发,但是不能投入产业化,因为美国的研发都是上千万美元的投入。”彭泽忠说。事实上,政府部门的创新基金不但数量少,而且缺乏统筹,加上当地政府的配套基金总量有限,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采取撒胡椒面模式,平均分配给辖区内海归企业;有的地方因为缺乏必要的评估,资金甚至被分配给不适合的创业计划。而截至目前,中国还缺乏国家级海归创业计划。
水土不服
“国内的融资机制与硅谷相比还差的很远。”硅谷留美博士企业家协会会长朱东屏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差距:“在硅谷大部分都是上市公司的经理、高管在做专业投资,而国内的投资者一般是达不到这种专业水平和素质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