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 完整体系为创业项目护航
上海大学依托科技园区、孵化基地开展工作。截至2008年7月共有260个项目进行申报,其中符合申报条件并参与评审的项目有142项,共举办专家评审30场,注册成立了30家大学生创业企业,另有9家正在注册登记中。资助大学生创业的资金总计达894万元,其大学生创业公司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467.1万元,创业团队中,硕士以上学历占70%,本科生创业团队占30%。
上大基金会率先运作 “常年接受受理,集中进行评审”,具有严格“三级评审”制度——实行初审、专家评审和终审三道程序,确保每个申请项目的实践性、可操作性。对于申请成功的创业企业,基金会给每个企业配备创业辅导员,帮助并监督企业成长。为防止基金滥用,上大出台了“倒比例投入”规定,学校“天使基金”投入小于创业者本人。并且创业辅导员作为董事进入“天使基金”所投创业企业,参与公司大的决策。完整的制度体系,帮助申请上大基金会资助的企业稳步运营。
上理 科技文化创意产业齐头并进
上海理工基金会,大学生创业成功率,据不完全统计为10%左右,远远高于社会上的3%。资助资金由上海市科创基金1000万、杨浦区政府500万和上海理工500万组成。
分基金会创办之初,申报电子类、机械类创业企业高达40%,近年来,申报文化类创业企业的比例不断提高,可以说是从“硬”到“软”的变化。究其原因,技术类的企业虽然科技含量高且有技术和专利,但是起步要求较高,对资金的要求也很高;而文化产业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需求,而且创业成本较低,运作起来相对灵活。
这一趋势的呈现,不禁要提到去年刚成立的松江分基金会。目前已有20多家大学生企业入驻。松江分基金会,相较于其他基金会更灵活,并且具有自身特色。它不但提倡科技创新,还大力倡导学生文化创意。究其缘由,由松江七所高校较多为文科类院校这一特性所决定。
完善政策 提升自身创业能力
四大分基金会各具特色,政策也比较完备。但政策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环境的同时,也伴随着实施过程中的一些缺憾,使实惠无法惠及学生创业者。部分政策虽然完备但是可行性不大,主要在于对大学生创业企业的门槛较高,条件严苛。资助对象过于局限也导致了政策惠及对象的局限性。信息宣传的不对称性,导致了信息传递中断,以至于很多政策不为人知,使得实惠的政策扶持并没有行之有效地发挥。基金会内部软资源不足,资助形式局限。
学生创业自身问题:对市场不熟悉、不了解,项目缺乏可行性,产品项目无法进行市场化推广。盈利模式的创新性及营销方案的策划能力尚缺。项目战略决策中,缺乏经验也是主要因素。部分现象则为雷同创新,降低了项目申请通过率,也反映出学生创业思维的局限性,以及技术知识的缺乏,自身能力尚有待提高。
针对以上不足之处,基金会提出自身修改建议及对学生创业者的期望。其一、高校努力多开展创业类课程,普及教育、营造创业氛围、扩大宣传力度。但不能局限于高校现有的创业教育知识,应把目前行业领先知识和技术请进学校,传输学生最新的知识。其二、学生要走出去,转理论为实践。企业适当开放,接纳学生创业实习,实地积累实战经验。其三、各高校、创业中介间建立良好合作平台,完善扶持机制,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前景依旧看好。
天使基金三年来,发展迅速,资助一批又一批创业团队踏上征途。虽然尚存缺憾,但基金会已为学生创业者点亮了一盏明灯,引领走向成功道路。
撰写人:史骁颖
本稿为创业网特供稿件,www.cye.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