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就业不易,就干脆试着去选择创业!”这是在对我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采访的一个星期中,记者经常听到的话。激情、自信与不时在媒体上抛头露面的“80后财富新贵”,成了支撑绝大多数高校生创业的动力来源,他们常常三五成群地围坐在宿舍里、食堂中,热火朝天地讨论着一个个可能胜过拿工资百倍的项目。事实上,高校生创业情况究竟如何?是成就卓著还是一败涂地?是舒心还是难受?日前,记者走访了多位“吃螃蟹”的大学生。
■“我被创业撞了一下腰”
“那时侯想得很简单,我认为做服装这行很暴利,有点想一步登天的意思。”22岁的赵凯说起自己创业失败的经历,平静得像在讲述别人的故事。“我现在最想做的事就是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至于创业,以后说不定还有机会。”
据了解,1年以前,赵凯还是四川外语学院大三学生,看着师兄师姐坎坷的求职历程,赵凯冒出了自己做老板的念头。“当时不论是川外的同学还是在贵州读大学的朋友,嫌毕业后工作难找、收入低,三天两头把创业挂在嘴上的,绝不是少数。从这点来说,我还是比较有魄力的。”赵凯告诉记者,有了目标以后,他很快就开始执行,利用假期先后前往广东、西安等地落实了批发服装的进货渠道,然后四处寻觅合适的门面,经再三比较,最终把自己“理想中商业王国”的发源地定在了安顺——一间月租1700元的临街小铺。
赵凯说,服装店刚开业的头两个月生意不错,他当时盘算着:家里资助的启动资金该何时回本,之后又该如何扩大生意,把店开到贵阳、成都或是更多的地方。“谁知很快就被创业撞了腰,由于不擅经营和理财,小店生意大起大落,自身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最好只好关门大吉。”他总结认为,创业失败主要是因为缺乏经验,不成熟和欠执着。
■“创业是为帮妈妈还债”
记者先后采访了8位有过与赵凯相似经历的大学生创业者,他们身上有着很多的共同点:自信、灵活、健谈、不甘于毕业后靠打工度日,而且家庭条件都普遍优越。但他们所创的事业或已成为过去时,或极不稳定、岌岌可危。在所有的采访对象中,唯有21岁的邓智中与众不同,他创办的小火锅店正一天天走上正轨,他说创业是他终生坚持的事业。
“我17岁以前绝对是个纨绔子弟。”尚在某高校经融系就读的邓智中点燃香烟,他告诉记者,自己3岁时爸爸因病去世,妈妈硬是靠着勤劳与智慧为他创造了优越的成长条件。“那时我要什么就有什么,哪里晓得挣钱的艰辛。当我17岁那年,妈妈炒期货赔光了多年打拼的家业,同时还欠下20万元的债务。那段时间每天都有人打电话催债,妈妈身体越来越差,我那时的感受简直就是恐惧。”邓智中说,有一天夜里,妈妈突发疾病,可家里连坐出租车的10元钱也没有,从那时开始,他心里萌生了创业的念头:要靠自己的努力,替家庭还债,让妈妈享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