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各类奇招,其中一类曰:找不到工作就先别找了。北京市政协会议期间,孙狄委员提议仿照博士后制度,设立“学士后”、“硕士后”,让学生只拿基本生活费到企业“见习”。7日的政协记者会上,五位专家也纷纷表示:国家可以鼓励专升本、本科读研、加大公费留学力度等方式缓解就业难;大学毕业生回炉再读一个学位,甚至到职业学校继续学习,都值得鼓励。
一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通过等待和重塑调整自身并非错误,但这样的时间必须真正使大学生增值,而不只是逃避一时的就业压力。在人才市场严重供过于求的情况下,一些无良资本已经百般霸道,在求职过程中大量廉价甚至免费使用劳动力,更多的“学士后”是否会助长这样的风气,更加不利于劳动者权益的保护?
同样,很多大学毕业生继续深造也不乏盲目。中国至少与高考同样死板、应试的考研制度使很多名校的研究生素质甚至不如本科生,而研究生阶段的教育又更加倾向于培养研究型而非实用型人才,两、三年后往往年龄增大,期望值提高,找工作难度不降反升。
二类招数曰:不要对工作期望太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就业,给予社会保险和岗位补贴;到农村基层服务和参军入伍,给予学费补偿和代偿助学贷款。“两会”上各界代表倡导大学生“调整就业观念,放低身段”几乎众口一词。
“调整观念”说了许多年,为什么始终难以实现?难道当今大学生真的普遍沉浸于脱离实际的理想化幻想么?到中国高校走一走就不难发现,今天的大学生恐怕已经处于历史上最为现实的阶段。金融风暴来袭,曾在名校被普遍认为“没追求”的公务员马上炙手可热,大学生的观念转变不可谓不快。但在当今中国城乡、地区差异仍极大的情况下,期望大学生轻易放弃留在发展前景明显更优的大城市,恐怕是政策的制定者想法不切实际。
更有人鼓励大学生“民工化就业”,或者当当“走鬼”(流动小贩)。“行行出状元”固然没错,然而不同性质的工作对人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可能提供的发展空间的差异也是现实存在的。上大学也是一种投资,众多工薪阶层和农民的孩子不得不考虑如何收回成本。还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投资没有收益,当初还上大学干什么?必须承认,相当一部分中国人还没有富足到可以潇洒地单纯为了学习而学习的地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