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师生配”创业模式受到媒体热捧。实际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部分高校大学生创业者先行先试了“师生配”创业模式。随着我国就业压力剧增,在政策导向与个人价值驱动下,大学生创业掀起一股新热潮,“师生配”创业模式再次受到关注。
“师生配”创业模式能否真正提高大学生创业成功率?目前又面临哪些法律规范问题?本报记者深入采访了相关大学生创业者和专家,期待给读者以启示。
本报记者 王海蕴报道
有老师助力,大学生创业就少了一分胆怯,多了一分自信。目前,“师生配”的创业模式越来越受到大学生创业者的推崇。对此,专家认为,老师帮助学生创业是一种创新之举,能够实现双赢。但专家同时指出,由于老师本身并没有创业经历,其所掌握的知识大多停留在理论基础上,因此“师生配”有着一定的局限性,并不适合所有的行业。
学生开公司大胆“请”老师
小吴是北京一所高校大四的学生,临近毕业的他并没有一丝急躁。他告诉记者,虽然一直在学校读书,但他已有3年兼职工作经验,毕业后不打算找工作,而是准备创办一家市场信息咨询公司。目前公司正在筹备之中。
刚走出校门就创业,将会面临很多困难。面对记者的担忧,小吴平静地表示:“刚开始创业肯定会觉得底气不足,业务水平也有所欠缺。所以,我跟老师商量好了,请他在业余时间帮助我、指导我。”
虽然会给老师一定的补贴,但小吴强调自己不是“聘用”老师,而是“请”老师来公司当“高级顾问”。
小吴认为,请老师来助阵,对创业大有好处,不仅能从业务上得到提高,更能提高公司的信誉度,带着老师谈业务更容易得到生意伙伴的信任。
帮助学生创业也得到老师和学校的认可。小吴的老师表示:“现在大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对小吴这样选择自己创业的学生应该支持。而且在帮助小吴的同时,我也能将自己所学和实际结合起来,提高自己的实战能力,积累更多的经验,从而帮助更多的学生创业。”
很多高校也认为,大学教师、教授以往给人的印象很清高,现在肯放下“架子”去帮学生运营公司,实际上就是观念上的突破。教师也需要边干边学,通过在公司帮忙,可以看清学生在创业过程中有什么不足,给予指导,同时积累经验,对其他有创业意向的同学给予指导,形成良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