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带着好技术走出实验室
高校的教师和学生是真正站在技术前沿的人,由于长时间深入研究同一问题,对技术的前景和发展方向把握相对较准。但是很多优秀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花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研究出来的技术成果结题之后就停留在了实验室阶段。
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创业让学校里优秀的技术“活”起来,同时可以借助高校持续不断的技术研发切实提高企业的科研实力。
“高校在技术研究方面很有优势,对技术的更新和产品发展方向有着较好的判断力。”周恒辉说,老师还可以推荐一些优秀学生到企业工作,吸纳学生的新思路,不断增强企业创新活力。
高校支持是关键
北京大学也是北大先行的股东之一,所以师生合作得到了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按照我国现行的法律,对于教师以科研成果参与创办的企业,如果高校没有在师生共建的企业里占有一定股份,师生的合作是违法的。
记者采访获知,因为教师的科研成果或发明属于职务成果或职务发明,权利人是学校,所以学校必须占有股份。
北京大学对北大先行给予了大力支持,同时,对周恒辉也给予了大力支持,但是目前我国整个高校的评价体系有时候也让周恒辉很困惑。
周恒辉目前是副教授,按照目前我国教授评价体系,如果要评教授,周恒辉要在一定级别的学术刊物上发表足够数量的文章,虽然周恒辉也发表了不少文章,但是数量与评教授的要求还有差距。把一部分精力投入在北大先行上的周恒辉有点苦恼,虽然他在锂电池产业化方面做得很成功,成果也不小,但是在现行教授评价体系中,这方面的成绩作用不大。
“在现行的评价体系中,老师一旦投入到企业中,就很容易被边缘化。”周恒辉说,身在北京大学的他是幸运的,他得到了北京大学最大的支持,但是对于我国大部分高校来说,科研项目如何在师生努力下实现产业化,“在操作层面仍缺乏正确的评价体系”。
|